在鄉村建設實驗中,從翟城村開始,繼而以區為單位,最後推廣到全縣。十年間,平教會在定縣推廣農業優良品種(如棉花、波支豬、來享雞、安哥拉兔等)辦理信用合作社、興建農場果園、開辦城鄉平民學校、編輯農民通俗讀物、組織戲曲演出隊、設立廣播電台、建立衛生院和村的保健站、開展巡回醫療和推廣節製生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定縣時期的平民教育,其範圍已擴大到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晏陽初認為,要醫治中國的廣大平民,特別是農民的“貧、愚、弱、私”四大病症,就必須對症下藥,以生計教育醫貧,以衛生教育醫弱,以文藝教育醫愚,以公民教育醫私。

蘆溝橋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掀起了全麵侵華戰爭,晏陽初將平教會南遷,經河南許昌、遂平、武漢輾轉到湖南長沙。武漢淪陷後,平教會先轉移至湖南衡山,後遷至重慶巴縣歇馬場。

1940年,在一些熱衷於鄉建事業的著名人物張治中、盧作孚等的支持下,陽初在歇馬場創辦了“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建院之初為二年製專業,1945年經過他五年的苦心經營,“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已具相當規模,最將其更名為“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設教育、農學、水利、社會四係,延聘了孫伏國、胡潔青、熊佛西等著名學者執教。

私立鄉村建設學院,由晏陽初任校長,他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辦學方針,以民主自由為治學指導思想,倡導民主進步,團結互助,勤學奮發,艱苦樸實的校風,他抵製了國民黨在校院設立訓導處的規定,不接納國民黨派來的訓導主任,而在校選拔在學生中威信高、思想進步的教師組成了“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和“四自會”(自治、自習、自給、自強),提倡學術自由,允許學生自由出壁報、組織社團、進行學術研究、組織各種演講會、討論會,允許進步教授講新經濟學(即《資本論》)、新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課程;他支持師生參加“反饑餓、反內戰”運動。1947年“61”大逮捕,鄉建院有34位師生被逮捕入獄,為此他積極進行營救,通過張群、孫元良的關係,分批把大部分師生保釋出來。當時的“鄉建學院”被稱為“民主自由的園地”、“沙漠裏的一片綠州”,正如晏氏所稱,是一塊“幹淨土”。

1949年12月,重慶解放,平教會被宣布解散,華西實驗區被接管。翌年,已旅居美國的晏陽初受聘為“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開始致力於國際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

1951年,他創建了“國際農村建設委員會”,提出了“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口號,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幫助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清除貧困、文盲和愚昧”的呼籲。並先後幫助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國建立了鄉村建設組織。

1967年,晏陽初在菲律賓創辦了“國際鄉村建設學院”,為亞、非、拉幾十個國家培訓鄉村建設人才。菲律賓政府為表彰他的卓越貢獻,特授予他最高榮譽獎——麥格賽紀念獎。

晏陽初僑居海外30餘年,始終對祖國有著濃鬱的感情,他在“九十自述”中說:“我是中國人,家井在四川巴中,那兒,有我多少腳印,跟在巴山之巔,蜀水之涯,那兒,埋葬著父母的慈骨,也珍藏著童年溫馨的記憶。盡管我是四海為家,有時午夜夢回,難免鄉思萬縷,書社、弦歌,以至樟茶鴨、豆豉魚都是可懷念的。盡管最近30年來,我常用的英語,偶爾用母語,鄉音未改,記憶中故鄉,隨我環繞天涯。”

1985年9月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曆史學家周穀城之邀,九十二歲高齡的晏陽初回到了祖國,受到了當年國民參政會的老同事、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國務院副總理萬裏的親切接見。鄧穎超同誌稱讚他“一生從事平民教育矢誌不移,對中國和世界做出了貢獻”。這次回國,晏陽初重訪了定縣,並回故鄉四川成都,考察了鄉村建設。目睹耳聞祖國的巨大變化,在成都鄉建院校友歡迎會上,他說:“中國的鄉村建設工作做得實在是好,變化出人意料,比較起來,我當年搞的不過是一種方法研究,要真正改變廣大農村的麵貌,還得有現在這些製度。”

1987年,晏陽初二訪故土,抱著“餘年為祖國做點事情”、“為中國大陸和海外僑胞的友誼、為中國和三世界國家農村的改革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的心願,與重慶社會科學院共同擬訂了建立“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的初步方案。在北京,晏陽初被歐美同學會公舉為該會名譽會長,並應邀發表演講。他在演說詞中稱:“對當代諸公所實行的政策非常敬佩”“願意把我們在七十多年在鄉村深入民間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協助人民解決問題所取得的一點知識獻給中國”。

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因患肺癌醫治無效,逝世於紐約,享年100歲。

有關晏陽初的著述,在國內有《晏陽初全集》、《晏陽初文集》、《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等。本人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念》、《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巴中市內建有“晏陽初史跡展覽館”,並成立了“晏陽初研究會”。黃質夫

20世紀20年代,儀征十二圩一位貧苦農民的子弟,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投身於鄉村教育事業,並為之奮鬥了一生,做出了輝煌的業績。

他創辦了我國最早的鄉村師範學校之一的界首師範,隨後又創辦著名的棲霞師範和位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偏僻山區的貴州師範。

在辦學中,他勇於開拓,堅持實幹,倡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辦學主張,為培養師資,開發鄉村奮鬥不已。他就是被人們稱為中國鄉村教育先驅的黃質夫。

黃質夫,名同義,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出生在江蘇儀征十二圩。他祖籍湖南邵陽,祖父早年從軍,在湘軍中當一名士兵,退伍後到儀征定居,靠耕種一小塊土地維持生計。

父親除種地外,還做小販,當瓦木工、修船工,以後又在十二圩街頭開一爿茶爐,賺一點微利養家活口。

黃家幾代沒有文化,吃了很多苦,父輩們希望孩子能識幾個字,不再做睜眼瞎。黃質夫六歲那年,家裏雖然衣食不周,還是設法讓他進私塾念書。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二圩揚子總棧創辦小學堂,這是全縣第一所新式學校。當時人們不理解,說是進了洋學堂要不孝父母,不敬祖宗,死了要下地獄,不少人不肯把孩子送去,可學堂不收學費,還免費供給書籍、製服,這對窮苦人家的孩子是個福音。

為了學習文化,黃的父親頂著流言蜚語讓他報名入學。他學習極其勤奮,每次考試成績都是第一,老師器重他,學校發給獎金給予資助。他讀完了五年製的初等小學和四年製高等小學,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學文化知識。

高等小學畢業後,黃質夫在老師的鼓勵下投考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以名列榜首的優異成績被錄取。師範學校雖然不收學費,免費供給膳食,但是為籌措保證金及置辦行裝,家裏還是借了債。他深深體會到窮人家孩子上學的艱難,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民國二年(1913年),18歲的黃質夫離開家庭到了60裏外的揚州,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師範本科生。他還是農家孩子的打扮,布衣布鞋,一床補丁摞補丁的粗布被,日用品也大都是土的,買不起膠鞋,下雨天隻能打赤腳。他不理會一些同學的奚落,不計較物質生活的艱苦,隻是發憤苦讀,將全部精力用在學業上。

在五師五年,每學期成績均為甲等,畢業考試成績為全年級之冠。校長任誠(孟閑)是著名教育家,早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歸國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他的領導下五師成為全國著名學校。他極為器重黃質夫,耳提麵命,循循善誘,對黃質夫的一生影響很大。

五師畢業後,黃質夫由校長任孟閑提名留校,提任附屬小學高年級級任教員。當時謀職不容易,教員的報酬亦較豐厚,一個月的薪金夠窮人維持一年的生活。可他並不貪戀這些,仍想繼續深造,做了二年教員積蓄了一點錢,即辭職進了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國立東南大學)農科農藝係。

該校是我國最早的農業高等院校之一,執教的有孫恩麟、原頌周、竺可楨、王善佺、楊杏佛、廖思承等,學生中的金善寶、馮澤芳、楊開道、吳福禎、歐陽一飛等後來均成為聞名全國的農業專家。黃質夫得到名師的指導,進一步用現代農業科學武裝自己,加深了對農業的感情,初步樹立起發展農業、改造鄉村的誌向。

以後他在回憶起這段學習生活時曾動情地說:我離家外出求學時,患病臥床的母親流著眼淚對我說,好好讀書上進,滿樹的果子指望你紅了。

我感到,這不僅是母親對孩子的叮囑,也是在貧困中掙紮的農家對子弟的期望。我不能忘本,一定要用學到的知識為鄉村服務,為治窮出力。

鄉村師範學校是專門培養鄉村學校師資的,它的宗旨是在鄉村辦學,招收農家子弟,為發展鄉村教育進而改造和建設鄉村培養大量有科學知識和有文化的人才。

1924年,黃質夫在東南大學畢業不久,被聘為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界首分校(後改為江蘇省立界首鄉村師範學校)主任,從此開始了他以所學知識服務鄉村、獻身鄉村師範教育事業的生涯。

從1924年至1944年的20年間,他先後創辦了界首、棲霞和貴州三所著名的鄉村師範學校,還短期主持過湘湖鄉師的校務。

1923年前後,江蘇省五所省立師範學校相繼在農村設立分校。這是全國率先創立的一批鄉村師範學校。第五師範分校設在蘇北的高郵縣界首鎮。那裏的辦學條件很差,教學設施很少,也沒有現成的教學大綱可以遵循,一切需要從頭做起。黃質夫到任後,親自籌劃建造校舍,置辦設備,聘請教師,招收新生,又自己動手製訂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方案,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他提出鄉師培養目標是: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強健的身體,堅強的意誌,勤樸的習慣,熱心服務的精神,畢業後能當鄉村教師,又能兼任農場場長,參加鄉村建設。他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授,強調“知行合一”,要求學生學會農作物栽培和魚、蠶等養殖的本領。為此,學校辦起了實驗農場,有水田、旱田、桑園、蠶室、苗圃、魚池等勞動、實習基地。師生們一邊教學,一邊勞作。還興辦了民眾學校、民眾醫院、民眾茶社、壁報欄等,進行服務社會、改造鄉村的實踐。當時,界首鄉師是全省鄉村師範學校中辦得較為出色的一所學校。黃炎培、江問漁等著名教育家專程到學校考察,給予較高的評價。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鄉村師範概要》一書中,多處提到界首鄉師,介紹其辦學成就和辦學經驗。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在運河沿線與孫傳芳的軍隊激戰,界首鄉師遭到嚴重破壞,經費來源斷絕。黃質夫組織師生盡力保護學校,並提出“先生不拿錢,學生帶飯來吃”的口號,堅持繼續上課。在學校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仍然關心民眾的疾苦,履行鄉師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孫傳芳的軍隊潰退時,大肆搶劫掠奪,許多商店、居民受害。鎮上一家當鋪因建築堅固、財物隱藏得秘密沒有受到損失,可是事後當鋪老板卻與地方豪紳勾結,謊說財物被搶劫一空,陰謀侵吞民眾典質的財物。黃質夫仗義執言,為民請命,組織全校師生遊行示威,並親自到縣政府檢舉告發,要求政府嚴辦。這個舉動震動了高郵全縣及蘇北地區,縣政當局被迫將當事人判刑入獄,所有典戶均贖回財物。界首鄉師師生的正義行動受到民眾的稱讚。

1927年夏,黃質夫調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南京中學鄉村師範科主任,它的前身是1923年建立的江蘇省第四師範分校,1932年改為江蘇省棲霞鄉村師範學校,位於南京近郊棲霞山。經過曆年戰火,學校設施損壞嚴重,屋破牆頹,荒草塞途。黃質夫接任不久,孫傳芳軍隊渡江南犯,棲霞成為戰場,居民大都遠避。他不顧危險住在學校裏守護校產,每天與駐軍周旋,與傷員、遺屍為鄰,有一次幾乎被流彈擊中。戰事結束後,他立即著手恢複學校,組織師生參加蓋房、修路、植樹、開辟生產園地。為了節省有限的經費,他帶頭苦幹實幹,到江邊扛運木料,雙肩壓腫了也不休息,與師生一道抬土、運石、拉石滾,修築道路。在改善學校物質條件的同時,他更注重“軟件”建設,選聘優秀教師,改設教學課程,改進教學方法,實行嚴格訓練,探索鄉村教育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