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我國史學界幾乎存在著一個禁區,即“我國古代曆史分期,將殷商劃分為奴隸社會,眾議僉同。換言之,中國民族曆史必然經曆過奴隸社會,好像已成了定案,甚至成為禁區,使人望而生畏,噤若寒蟬,無人敢持異議”。針對這個重大史學問題,黃現璠自30年代留學日本時常與郭沫若討論。當時,他與郭氏觀點一致,即認為“凡是對人身完全占有的可以生殺予奪的即為奴隸社會,對人身半占有,即隻占有勞動力不可任意殺戮的為封建社會”後經過深入研究,他改變了自己過去的觀點,認為奴隸製與奴隸社會存在區別,奴隸製並不代表奴隸社會。認識到劃分社會性質的標準從生產關係著手更易明確,而不是過去所主張的從勞動力著手。50年代,他常在赴北京開會之時就此問題與郭沫若商討,但郭氏的主張已成為史學界公認的權威觀點,無人敢持異議。

1979年在黨中央號召思想解放,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精神鼓舞下,他將對此問題30年研究所獲和深思熟慮,撰寫成文,三易其稿,經過諸多曲折,終於在《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2、3期得以連載。

1981年5月,在《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上,經史學家田居儉整理,予以摘介。在此鼓舞下,同年10月,他完成《中國曆史沒有奴隸社會》的編著。他認為我國古代根本沒有奴隸社會,提出了漢族曆史應重新分期的新主張,他認為漢族曆史分期是這樣的:古代--原始共產社會;殷至戰國--領主封建社會(殷商為領主封建社會雛形,周代為領主封建社會典型,春秋、戰國為領主封建社會解體);秦、漢至鴉片戰爭--地主封建社會(其中分若幹階段再說)。漢族如此,少數民族也是如此。他認為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都沒有經過奴隸社會。唐國安

1911年3月,一位中國外交官從美國匆匆趕回北京。他奉清政府之召,主持清華學堂的開辦事務。

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前身,當時是清朝外務部的留學預備學校。主持開辦事務的人叫唐國安,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美學生之一。

他14歲告別家鄉珠海市唐家灣,到美國學習,從康涅狄格州的新不列顛中學,一直讀到耶魯大學。他在美國整整8年。

1881年唐國安回國,投身洋務運動。

1907年,他進入清政府的外務部,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出席國際會議,力促中國對外開放。

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采納一些人的建議,將清朝付給美國的“庚子賠款”退出一些,用於支持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並要清政府為此開辦留美預備學校。

唐國安參與了這件事的策劃。

1908年,清朝外務部成立遊美學務處,唐國安作為負責官員,專使美國致謝。

第二年8月,就在北京紫禁城下的這個地方,唐國安作為主考官之一,主持了20世紀中國官派留美學生的第一次選拔考試。這一天,小胡同裏湧來630多名報考者,而嚴格把關的唐國安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隻錄取了47位。

考試一連進行了三年,前後選出優秀學童180名。唐國安年年護送,從上海乘船,遠渡太平洋,直把他們送進美國的學校。

清華學堂就是在這時誕生的。

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成立,8月開學。但學生們剛剛上課兩個月,中國就爆發了推翻帝製的革命。這所屬於大清皇室的教育機構,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而於11月被迫停課。

寂靜的清華園中隻剩下唐國安一個人。這時候的他,遇到了一個可能到新政府做官的機會。但是唐國安無意個人升遷。他組織護校隊,日夜巡查,於危難之機獨撐校務。

第二年5月,在唐國安的奔走努力下,清華學堂得以複學。新政府采納他的意見,改組學堂,援用西學體例,實行校長負責製。1912年10月17日,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出任第一屆校長。

唐國安精心修編了一本《清華學校近章》。在整肅校內封建遺風的同時,他提出:既然是辦留美預備學校,那就要與美國的教育體製相銜接。

他大刀闊斧改變學製課程,將高等科設置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水平。這樣一來,中國學生讀完清華學校,就可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高年級。這一改革,使清華學校實際具備了美國大學的部分教育職能。以至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參觀時大為驚奇,讚譽說:“你從美國移來了一所大學”。

唐國安還解決了製約學校發展的兩大問題:經費和土地。美國從“庚子賠款”中退回的那些錢,終於為清華學校專款專用;而清華學校僅以短短一年,就將原來的450畝校園擴大到1200餘畝。

唐國安,從學堂到學校,在任僅兩年零四個月。但就是這決定清華命運的850多天,使他連發三次心髒病,終於不能支撐。

1913年8月21日,他向外務部提出辭呈。報告剛剛送出,他就在第二天與世長辭。他是清華第一位死於任上的校長,時年55歲。

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唐國安雖然沒能看到這一天,但清華大學從沒有忘記自己的創始人。至今,他的照片仍然掛在校史陳列館最為醒目的位置。

2002年,人們紀念唐國安逝世90周年,一片現代風格的建築群在他的家鄉——珠海市唐家灣的青山碧海之間崛起。

清華大學珠海科技園,一個裝備著世界先進設施的生產力研發基地,與一個半世紀前迎接唐國安降生的磚砌小樓(雞山村唐國安故居),奇跡般地比鄰而居,兩者相距不到2000米。

也許這是一種曆史的巧合,但清華人說,這是他們對“老校長”的回報與紀念。

對於清華科技園的到來,唐國安家鄉的政府表現出極為熱情的慷慨:珠海市將21萬平方米土地永久無償地劃撥出來,在基礎設施配套和稅收方麵也給予種種優惠,甚至連公共汽車都直接通到了辦公樓下。

清華珠海科技園是一個孵化器,海內外的許多科研成果都能在這裏轉化為生產力。

唐國安和他倡導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在他的家鄉轉化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嚴重失敗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委員、起義軍第二十軍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長,兼任蘇維埃大學副校長。1934年他以57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表現了老英雄的大無畏的革命氣魄。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他以古稀之齡朝氣蓬勃地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中,致力於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黨中央曾評價他“對自己是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毛澤東稱讚他是“堅強的老戰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劉少奇稱讚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周恩來稱讚他是“人民之光,我黨之榮”。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後,徐特立關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黨的優良作風。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名黨的高級幹部,應該時刻不忘保持黨的優良作風,特別是保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工作作風。他關注的第二件事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他孜孜不倦地從事學術研究,發表了很多精辟的見解及深刻的論述,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離別近半年的家鄉,展現在他眼前的鄉村麵貌是全新的———惡霸地主的威風被打下去了,流氓、煙、賭也不見了。法院無案可審,大小訴訟,農會開個會就公平解決了。透過這些變化,他看到了農民運動的力量,也體察到毛澤東潛心從事農民運動的遠見卓識。於是,他參加了湖南省農民協會,並擔任教育科長,兼任湖南農村師範農運講習所主任。

1927年5月,反動軍閥許克祥在湖南發動了“馬日事變”,瘋狂屠殺共產黨,鎮壓工農運動。徐特立加入共產黨的兒子徐篤本,也在敵人追捕時犧牲。徐特立深感靠國民黨解救中國已成泡影,國恨家仇,促使他四處尋找共產黨。不久,他在自己的學生、女共產黨員黎尚瑾家中,遇到了過去一師的學生、來此避難的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李維漢,即向李維漢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經他的介紹,正式加入了共產黨。當毛澤東知道這一情況時,讚揚說:真是疾風知勁草,歲寒知鬆柏啊!

徐特立入黨後,參加了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並參與發動南昌起義。1928年,黨中央派徐特立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兩年後,他回到了國內。不久,即奉命赴蘇區。為了普及蘇區教育,他創辦了師資訓練班,不久發展為列寧師範學校,先後為瑞金140多個鄉培養了600多名教師。在徐特立的直接領導下,蘇區還辦起了各種專科學校,為黨培養了大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麵的幹部專門人才。

在長沙、在瑞金、在延安,徐特立都親手創辦了大量的學校,而且是在沒錢或少錢的條件下辦成功的。他憑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兩大傳統法寶。

徐特立在當延安自然科學院院長時,由於日本的侵略,國民黨的封鎖,沒有科學儀器設備,沒有必需的圖書資料,甚至連普通的校舍、黑板、紙、筆都很缺乏。困難再大也難不倒徐特立,他帶領師生們,自己做教具、自己製作實驗設備、自己編寫教材,還自己動手挖窯洞、建校舍。自力更生辦起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居然能培養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和專業管理人才,如著名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中國地熱之父任湘等,人才之多,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