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多樣,有趣味性

充滿情趣的板書,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不僅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理解、回憶的線索,而且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增強思維的積極性和持續性。

12.課堂教學反饋工作製度

教學反饋是實現教學有目的地控製、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保證教學活動良性循環的必不可少的措施。要使教學反饋充分發揮作用,除了要正確運用反饋方法,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反饋必須及時

(1)這是要求反饋的速度要大於被控係統狀態改變的速度,反饋要在下一次控製決策之前完成。

(2)教學中做到及時反饋。一方麵,教師應及時通過問答、練習、作業、測驗和考試,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與預定的學習目標進行對照比較,並將二者差異的信息盡快反饋回來,以調整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麵,學生也應該根據教師或教材所提供的標準,及時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主動配合教師盡快達到預定教學目標。

(3)無論是教師的宏觀反饋,還是學生的微觀反饋,關鍵都在於對教學效果做出正確的評價。

(4)對學生學習上的點滴成績和進步,及時進行鼓勵(強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及時的鼓勵,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所獲知識信息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使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逐步由不自覺過渡到自覺。

反饋必須準確

(1)這是要求反饋信息真實可靠。錯誤的信息會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判斷錯誤就不能對被控係統進行正確的調整,就會使控製失效。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反饋所獲得的信息調節教學活動。但由於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諸因素的差異,發生的反饋信息,不全是教師所希望的結果,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

教學信息發送與接受必須保持同步

這要求教師把課堂教學組織成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創造性的智力活動過程,雙方要協調一致,產生“教學共振”。

反饋麵要廣

(1)這是要求反饋時要考慮全體學生的反映情況,不能隻注意優秀學生的反映情況,而不顧後進生的反應情況。

(2)要使絕大多數學生都有獲取教師有針對性的反饋——矯正的機會。

反饋形式要多樣

(1)要把直接反饋和間接反饋,長距反饋、短距反饋和瞬時反饋,正反饋和負反饋,及時反饋,完整性反饋與補充性反饋等,很好地結合起來。

(2)在課堂上,了解學生輸出反饋信息的渠道不能僅僅局限於學生的作業和練習。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在輸出反饋信息,教師要高度關注,不僅要注意學生的口答、看學生的板演、批閱學生的作業,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要善於察言觀色,運用多種手段,隨時獲取學生從表情、神態等方麵發出的反饋信息。

指導學生學會自我控製

(1)反饋雖然是學生對教學的反應,為教師了解學生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但反饋的實質還在學生本身。

(2)通過教師對學生反應的評價,使學生對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有明確的認識,使正確的認識得到強化,錯誤的認識得到糾正。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鞏固學生的學習。

(3)教師要對學生課堂上的練習、答問、討論、板演等當堂給予正確的答案和評價;讓學生及早地知道作業及考試結果,以便學生根據教師的反饋信息及時地進行自我調控。

善於觀察,善於協調,善於交流

有較高的應變能力,善於觀察,善於協調,善於交流。

(1)把反饋的理論用於指導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具備較高的應變能力。

(2)教師要不斷地把自己頭腦中儲存的信息輸送給學生,讓這些信息作用於學生頭腦引起學生的反應;學生要不斷地把教師輸入的這些信啟、再以不同的方式輸出,讓這些信息重新作用於教師的教學。

(3)反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於觀察,有“學生觀”,有知人之明。學生不僅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鑒賞家”,而且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

(4)反饋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保持諧調,有“靈敏度”,有“自知之明”。教學上的諧調,就是保持教與學、講與練的和諧、平衡。

反饋要有效

反饋有有效與無效、有益與無益之分。教師要盡最大努力避免無效、無益的反饋,這要求教師做到:

(1)必須充分把握學生在性格、認知上的特點,尊重學生,多對他們進行鼓勵,避免在反饋中使用有傷學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言辭和行為。隻有建立在熱愛、關心、尊重學生基礎上的反饋信息,才能充分、有效地被學生接收。

(2)對學生的反饋要有一定的層次,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學生反饋信息。

(3)要注意排除無關或消極信息的幹擾,使學生能夠及時、準確地識別反饋信息的真實性與假象,能了解教師的真實用意。

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矯正和強化

(1)教師在從學生那裏獲取反饋信息後,不僅要對反饋信息進行辨別分析,而且還必須對學生不符合教學要求的反應進行矯正,對符合教學要求的良好反應進行強化。

(2)矯正的目的是使學生改變片麵或錯誤的認識和行為,強化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把某一行為的變化朝更好的方向發展或通過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鞏固學習成果。

13.課堂教學評估工作方法

課堂教學評估的功能與作用

(1)信息反饋功能。

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提供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以便師生調節教與學的活動,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

(2)鑒別功能。

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工作的質量與水平,便於對教師考察與鑒別,並實事求是地、公平地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出準確的判斷。

(3)導向功能。

課堂教學評價中的指標體係及其含義是根據教育原則、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確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師實施的教學活動的效果、完成教學任務等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科學的判定。

(4)激勵功能。

科學的、公正的課堂教學評價,可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激勵他們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鑽研大綱、教材,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維持教學過程中適度緊張狀態,達到激勵廣大師生奮發向上的目的。

確定課堂評價指標體係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是指製定指標體係時,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麵目,不主觀臆斷或摻雜個人感情,要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大綱、教材、教學目標要求來確定,要依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來確定。

(2)科學性原則。

評價本身就是一種科學實踐。科學性原則是指製定指標體係時,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基本原則和教學原則,同時評價指標的權值分配要科學並切合實際,評價的手段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使評價結論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並且具有可比性。

(3)整體性原則。

教學是一個係統工程,也是一門藝術。它的質量效果是綜合多種因素形成的,如果過分地強調某一因素就會導致整個係統失去平衡,這是不公平的。

(4)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是指製定指標體係時,必須用一致的標準。堅持一致性原則是由於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必須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指導,以全麵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有利於構造素質教育運行機製。

(5)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建立指標體係時,必須有明確的目標要求。這些目標要求重點突出,標準適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6)指導性原則。

要求對評價對象的行為做出判定,從而使被評價者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在教案中對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的確定,以及教學過程中對上述目標的體現這兩個方麵來進行價值判斷。

(2)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由書麵文字加工後,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導”的形式的創造性的教育行為。

對教學設計的評價應從教師對教材的挖掘與處理,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實施,教學程序的設計與布局,知識係統的構建與施教,學科思想、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以及學生素質的協調發展等方麵進行價值判斷。

①知識傳授準確,基礎知識落實。教師傳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則等準確無錯誤,分析、推導、解題嚴謹規範,內容體係完整無缺陷、遺漏,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良好。

②教材處理恰當,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思想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分量和深度的確定能切合學生實際,重點難點確定準確。教學中能突出重點,圍繞重點組織教學,難點分散且能突破。在教學中能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恰到好處地滲透政治思想教育。

③教學程序設計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從實踐開始,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做到理論聯係實際。根據教材的體係與結構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裏。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有梯度,容量適中,教學環節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教學時間分配適當。

④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教師傳授知識要注意形成和不斷完善學生知識係統和結構。通過有效訓練,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在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注意、理解、概括等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⑤注重學科的思維過程的培養,重視思想方法的訓練。教師要根據本學科思維特點,注意展現學科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掌握思維方法。結合所授內容,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訓練,從而提高能力。

(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所采取的手段,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

對教學方法的評價,要從教師的教法所選擇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主動性的學習方法,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的關係來進行價值判斷。

教學方式選擇恰當。教師選用的教學方式應服務於教學目標和服從於教學原則;選用的教學方式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選用的教學方式要能充分展現本學科的思維特點、思想方法等。

麵向全體學生,以練為主,注重信息反饋與矯正。教師應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從學生練習、答問中及時了解學生“雙基”掌握程度和思維過程,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注意調控使之取得最佳效果,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4)教學基本功。

教學基本功專指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中所應具備和顯示的教學基本能力。教學基本功的評價主要從教學態度、語言文字的表述、操作技能、教學手段的運用和駕馭課堂能力來進行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