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於結構定向教學的方法設計
(1)宏觀方法的設計原則。
宏觀方法所涉及的學生心理結構形成、發展整體設計,是教學的全程規定,是對教材的整體處理,包括教材的結構及其關係。就其形式,可將教材的結構分為歸屬聯係和平列聯係,即教材的縱向聯係和橫向聯係。
教材結構處理的原則。
①完備性原則。完備性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指本學科的知識結構的構成要素及相關的態度與方法;二是必須反映該學科發展的最新水平。
②簡化性原則。指教材編寫要精當,主次要分明,重點要突出,難點要適度,敘述要簡明,要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中應用範圍廣、使用頻率高、派生性強、對以後的學習能產生增值作用的基本要素放在首位。
③具體安排教材的層次與序列。凡概括水平高,應用範圍廣的教材稱上位結論;凡概括水平低,應用範圍窄的稱下位結論。層次關係所體現的是教材的縱向聯係。
教材層次與序列處理原則。
①邏輯性原則。要求充分掌握各學科的科學知識結構和教材組成要求的各種邏輯聯係。
②省時性原則。對教材的層次與序列處理要考慮能節省學習時間,加速學習進程。為此,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可接受性。
③鞏固性原則。沒有鞏固,就沒有經驗的積累,記憶(鞏固)以建立的心理結構的反複應用為前提的。
(2)微觀方法的設計原則。
微觀方法指微觀教學方法。所謂微觀教學方法,是指各種教學內容的具體傳遞過程。其重要的核心是教學的程序設計,即按時間的先後依次安排的一套教學步驟,或叫做教學的時態係列。
微觀方法的設計,除了解教學的一般模式外,主要體現在教學程序原則的設計上。主要是以下原則:
①統一性原則。教與學、師與生、主導與主體協調統一,配合和諧,教學過程中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心理條件;教與學的辯證統一原則要求都要依據學,又對學起促進、主導作用;教師要應用學習規律來指導學習。
②多樣性原則。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樣,合理而有效。
③連貫性原則。要求程序的每一步驟都要列出教學任務,同時要列出各步驟的操作要求,老師怎麼做,學生怎麼做,這才能落實,不致架空。
11.八字教學法應用方法
八字教學法的核心是把教學的重點由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造就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為宗旨。
八字教學法的程序
八字教學法的程序為“讀讀——議議——練練——講講”。
(1)讀讀是基礎。上課時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目的在培養自學能力。閱讀時,教師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
(2)議議是關鍵。通過各種形式的議,培養思維能力,激發自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3)練練是手段。達到鞏固知識和應用知識、培養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講講貫穿於始終。讀、議、練中都有講,有的放矢地講,畫龍點睛地講,精講。
配套改革
(1)為了貫徹教育方針,進行係統的配套改革,從學製、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以及課時安排都邁出了新的步伐。
(2)在課程課時上分大課和小課,時間上也不盡相同。邏輯思維比較強的學科加數、理、化、語等學科稱為大課,每節課為55分鍾;形象思維比較強的學科,或一般陶冶性情的學科如史、地、音、體等學科稱為小課,每節課上30分鍾。
12.嚐試教學法應用方法
嚐試教學法又稱五步教學法。所謂嚐試教學法,是給學生創造一定條件或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法。
五步
(1)出示嚐試題。
(2)自學課文。
(3)嚐試練習。
(4)學習討論。
(5)教師講解。
十個程序
(1)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是打基礎的一環。它以舊引新,為新知識做好鋪墊,促進知識遷移,起到承前啟後、搭橋引路的作用。這一環節以5分鍾左右為宜。
(2)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宜三言兩語,從基礎訓練的小結引入新課,揭示新課題。
(3)出示嚐試題。
出示嚐試題的關鍵是精心設計好嚐試題,其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為自學形成氣氛。
(4)自學教材。
自學教材是關鍵一環,教師要啟發引導,讓學生掌握概念,弄清定理、規律,發現疑難。這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關鍵環節。
(5)嚐試練習。
在不超過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加大數量,增加難度,增多類型,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
(6)學生討論。
在教師領導下,通過討論活躍思維,培養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能力。
(7)教師講解。
講的起點應高些,選擇性應大些,針對性要強些,重點、難點要突出些,還應靈活些。即根據不同的水平,因材施教。
(8)鞏固練習。
(9)課堂作業。
(10)課堂小結。
13.三環教學法應用方法
三環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基礎,把自學引進課堂為特征的三環六步教學方法。三環教學法的程序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自學發現
這一節在教師輔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潛力,通過獨立的智力活動,自學新教材,對力所能及的問題能自行解決,以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與能力。
(1)提供條件。由教師出示自學要點;要有一定難度,重點突出,可設置難點,創造“懸念”,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最佳學習心理狀態。
(2)自覺探究。學生自學教材,獨立思考、理解,初讀、細讀、邊讀邊畫線,做記號,教師巡回輔導,捕捉信息,重點指導。
教師選講
(1)進行選講。要起到正誤、釋疑、排難、補充、深化、擴展的作用。講授方式要靈活,態度要穩定,語言要精當,要善於造成學生“憤”和“悱”的心理狀態。
(2)整理檢查。概括、整理學習要點,使知識條理化、係統化。
練習轉化
在這一環中,通過練習理論化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的能力,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開拓精神,通過獨立思考、練習、操作,培養動腦動手習慣和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
(1)布置習題。類型多樣(書麵、口頭、操作等),習題須精製精選。
(2)練習檢查。要求獨立完成,提倡創造性思維,一題多解,教師檢查或評講。
三環教學法主要適用於中等學校多種學科的教學,小學高年級和其他類型學校也可參照使用。
14.引導發現法應用方法
何謂引導發現法,簡單說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即教師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學生的思想、知識、能力水平,將教材劃分為一個一個的發現過程,然後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文化科學知識的固有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各種途徑主動地研究問題,總結規律,以達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高覺悟、促進全麵發展的目的。
引導發現法的一般程序
(1)劃分發現過程,明確教學要求。
在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一學期的教材進行總體規劃,把教材劃分為一個一個發現過程,並製定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在內的教學目的的要求。
(2)嚴密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發現活動。
一般而言,發現過程大體可分為準備、初探、交流、總結、運用五個步驟。
①準備:在正式投入發現過程前,讓學生明確探求的目標、意義、途徑、方法,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並做好物質與精神上的準備。
②初探:就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標和途徑,通過閱讀、實驗、觀察和思考等學習實踐活動,主動概括出原理、法則、尋求問題的答案。
③交流:在教師組織領導下,學生進行討論,或課堂發言,交流初探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