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指導

1.心理素質的結構與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將外部獲得的東西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並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新行為密切聯係的心理品質。人的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而形成的,由外在獲得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心理品質;心理素質一旦形成,便相對穩定;心理素質由基本的心理品質構成,在已有心理品質基礎上,可衍生出新的心理品質。同時,心理素質總是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新行為緊密相關的。

心理素質的結構

現代素質概念是一個發展性概念,主要是指主體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展,並通過實踐活動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質。或者說,人的素質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教育與主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質。素質具有基礎性、相對穩定性、結構整合性和發展潛在性的特點。

素質的結構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個基本維度。其中心理素質介於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之間,是個體遺傳、環境影響和教育相互作用在人內部的積澱。同時,心理素質又是人的主體性結構的核心部分,推動、促進、製約人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提高和優化。人的自然遺傳素質和身心潛能開發和實現程度,以及社會文化和曆史經驗在人的身心結構中的內化程度,都可以從人的心理素質發展水平上得到綜合反映。

在心理素質結構中,各維度的功能是不同的。認知維度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活動,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操作,是心理素質結構中最基本的成分。個性維度是指人對客觀現實的對待活動,雖然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是對認知活動具有動力和監控調節作用,是心理素質的動力成分。適應性因素是主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身或改變環境,使自己的心理、行為與環境的變化相一致,它是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各種環境中的綜合反映,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心理素質之一。我們借鑒美國心理學家格蘭特追蹤研究個性適應的結構成分,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為適應能力主要包括身心協調、學習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適應、挫折耐受力等因素。

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結構

心理素質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兒童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提高他們心理活動的機能,充分發揮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的育人活動。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其根本任務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心理素質。具體包括兩個方麵:發展性任務,主動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養成樂觀進取、自信自律、負責守信、友善樂群、開拓創新、不畏艱險的健全人格;積極適應和防治性任務,即培養學生對社會環境、人際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的適應能力,能夠表現出與環境變化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預防和矯正各種異常的心理和行為,消除心理和行為障礙。

(1)培養學生主動發展

主動發展和積極適應是心理素質教育的兩大構成要素。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和諧、全麵、健康的發展。因此心理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應該是心理發展性教育,即關注主體的心理發生、發展是否順利、健全,心理潛能是否得以發揮。

心理發展性教育包括如下內容:通過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接納自我、控製自我;通過生活技能訓練和挫折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現實環境,珍視順境、重視逆境、戰勝困境;通過交往規範的學習、交往媒體的掌握、交往技能和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協調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敢於交往,善於合作;通過學習指導,讓學生願學、會學、能學、樂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積極健康的課餘活動,培養少年兒童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操;通過情感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能有效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情緒。

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發揮,一個基本前提是在日常生活、學習、交往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發掘、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內容和要求,即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年齡特征,主動促進其心理素質發展。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少年兒童各種心理素質發展的總趨勢及綜合影響因素,也應該了解各種心理素質發展的年齡階段特征和發展任務。

(2)培養學生積極適應

積極適應是心理素質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教育本身的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學生自身成長性因素的綜合製約和影響,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心理素質偏離正常發展方向和序列,出現各種心理和行為障礙,這是完全可能的。對於學生的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為,主要通過心理適應性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心理適應性教育主要關注個體心理適應良好與否、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心理調節能力的強弱,其目的在於預防和矯正心理和行為障礙,增強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心理適應性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應該根據學生心理和行為異常的類型及特征來選擇和實施。

適應學習,如學習環境的熟悉、學習任務要求的了解、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興趣的發展、學習動機的激發、應考技能的掌握、應考心態的調整、學習疲勞和兩極分化的預防等;適應生活,如生活環境的熟悉、生活內容的調整、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習慣的養成、生活態度的形成以及合理應對生理發育而誘發的心理壓力、矛盾和煩惱;學會做人,如處理個人和集體規範、他人要求、社會公德的關係,處理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之間的關係等;適應人際交往,學會處理與各種交往對象的關係,如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同學關係、同伴關係、異性同學關係,掌握與不同對象交往的規範,學習交往媒體,形成交往技能,消除人際交往的矛盾和障礙,緩解交往壓力。

總之,心理素質教育中主動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根本任務和最重要的內容,也是開展心理適應性教育的前提。心理發展性教育既需要專門的心理課程、心理輔導、心理谘詢等專門活動,更應當融入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中。心理適應性教育是心理發展性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通常他是依靠心理教育課、心理講座、心理谘詢以及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現場實踐等活動來實施。

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功能

心理素質教育是社會文化素質和先天遺傳素質的中介因素,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必將有利於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交往素質、審美素質、勞動實踐素質、創造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功能體現在:

(1)基礎優化功能

學生德、智、體、美諸種素質的提高和有效發展都必須以心理素質為基礎和中介,他們的健康發展都要以正常的、健全的心理發展為前提。如果學生沒有必要的、正常的認知素質、包括一般認知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元認知能力,如學習、活動的意識性、計劃性、監控性,沒有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品質和意誌品質。沒有抱負水平、獨立性、求知欲、堅持性、自信心、自製力、責任感、理智感、創造性等個性心理素質的參與,任何學習、活動都將失去基礎和中介而化為烏有。同時,如果青少年兒童出現適應性障礙,身心失調、情緒失調、學習心理失調、交往失調以及挫折承受能力差,他們也不可能進行高效的學習活動。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消除心理障礙,化解心理矛盾,可以為學生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交往、活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為他們的社會文化素質的健康發展提供心理基礎。

(2)執行操作功能和動力調節功能

心理素質是人的其他素質發展的加工器、監控器、發動機和調節劑。學生的德、智、體、美諸方麵素質的發展,正是依靠心理素質的執行、操作功能得以實現的。學生所接觸的知識信息、道德準則、客觀事物等一切外界對象,正是依靠人的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這個信息加工器,通過觀察、記憶、思維、想象、注意等心智加工過程,逐漸被個體內化並積澱下來。

在加工處理外界信息的過程中,受到意識性、計劃性、監控性等元認知因素的調節、監督和控製。而抱負水平、自信心等個性心理素質則為信息的加工處理提供動力,發動、激勵加工操作活動,維係加工操作活動的進行和完成。少年兒童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與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心理活動機能的發展水平和心理潛能的發掘程度,取決於認知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適應性素質的發展水平。

(3)社會化保障功能

青少年兒童的成長是由兒童向少年、青年的過渡,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社會化是其成熟的主要標誌和必要條件。社會化強調社會教化作為外部動因必須通過個體內化才能得以實現,個體內化是社會教化實現的內部動因。隻有充分調動內在動因,才能將社會、家庭和學校所要求的知識技能、道德觀念、意識形態等內化青少年兒童的自身素質。顯然,心理素質教育在青少年兒童內化社會規範和知識信息的進程中存在特殊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