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人本管理理念,是20世紀50、60年代由歐美工業界首先提出的,到目前也隻有幾十年的時間。它發端於企業管理的研究,其核心涵義是指在企業管理活動中,應該尊重人、肯定人、關心人、發展人,以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體現了近百年來,企業管理由物本管理、資本管理、知本(知識資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發展過程。
企業管理理論演變與發展的路徑,大致經曆了古典管理、現代管理和後現代管理三個階段。而人本管理的理念,實際上在各個階段都有所表現,隻不過在後現代管理階段最為突出。現代管理的曆史,就是一個不斷發現人性光輝的過程。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行為科學,對人的認識逐漸深化。從經濟人、社會人,到自我實現人的假設,把人從幹活掙錢的經濟人,轉變為生產的主體。
現代人本管理的理念,雖然其哲學淵源是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是關於人的本質、價值和個性發展等方麵的理論和思潮,但究其來源離不開人本思想。人本管理與人本思想既有區別,更有聯係,沒有前期的曆史積澱,就不會有人本管理的思考。
古代的人本思想,是相對於神本思想和物本思想提出來的。我國西周初期的統治者,通過總結夏、殷興亡的教訓,看到“民心”在一定條件下,比“天命”更重要。因此提出“以德配天”、“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觀念。衝破了神本思想的絕對體係,為人的地位和作用,爭得一席之地。春秋時期,提出“人為萬物之靈”(《尚書·秦誓》),“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人最為天下貴”(《荀子·王製》等思想,強調人貴於物,標誌著相對於物本思想的人本思想的形成。
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產生於十四世紀下半葉文藝複興時的意大利。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提出來的,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
中華曆史和西方曆史區別的重要一點,是中華曆史上沒有經曆過神權統治的黑暗階段。這可能是西方文化追求權利和自由,而中華文化強調責任的原因。孔子反複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含義就是強調君王要盡君王的責任,臣子要盡臣子的責任,父親要盡父親的責任,兒子要盡兒子的責任。按照老子“缺什麼才提倡什麼”的觀點,西方缺乏的是權利和自由,中國人缺乏的是責任心。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儒家的人本思想又進了一步,它把人與神和物的相對關係,變為人與人的關係,主要體現在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麵。強調國家管理中關心人、愛護人,展現“仁政德治”、“和為貴”等思想。有人認為,這種體現民君關係的思想,應該叫做民本思想。實際上不難看出,這更是一種管理思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人本管理思想。如果將人本管理定位於一個大概念,民本管理可以看作是一個分支。
“百姓是國家的根本,隻有根本鞏固,國家才能安定。”(《尚書·虞夏書·五子之歌》)孔子和孟子都是這種人本思想的倡導者,孔子指出:“人民把國君當作心髒,國君把人民當作身體。……心髒因有身體得以保全,也會因為身體損傷而受傷。國君依靠人民而存在,也會因為人民而滅亡。”(《禮記·緇衣》)孔子還曾形象地說:“國君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荀子·哀公》)孟子明確地說:“仁愛者愛人民,百姓最為重要,社稷為次,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有民才有國,有國才有君,民為國之根本。“能夠獲得民心,就能獲得國家;失去民心,國家也就會滅亡了。”(《大學》)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要有充足的糧食,充實的軍備,人民信任政府。”子貢說:“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定要去掉一項,三項中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者中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要死,但是政府如果失去人民的信任,國家的政事必然治理不好。”(《論語·顏淵》)在糧食、軍備、民心三項的排序中,孔子首先要的是民心,其次是糧食,第三才是軍備。可以說,這三項是立國的三鼎足,缺一不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寧可迂腐地去掉軍備和糧食,也要保持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可見,孔子對於人民的極度重視。
儒家人本思想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倡導仁政,重視現實關懷。
人本思想的核心,就是圍繞如何對待人而展開的。在提出處理人與人關係準則之後,儒家又提出了君王如何對待百姓的準則。那就是倡導仁政,主張君主應該像愛護兒女一樣愛護百姓。《尚書·康誥》說:“愛護百姓就像愛護幼小的孩子。”“拿出做父母之心的誠意,揣摩人民的心意,雖然不會完全符合人民的意願,但也大致不會相差太遠。”(《大學》)
《詩經·南山有台》說:“快樂的君子啊,他是人民的父母。這位君子,對於人民所嗜好的,順從人民的心理也嗜好;對於人民所厭惡的,也厭惡。”(《大學》)
古人曾經說過:“誰能安撫我們百姓,誰就是我們百姓的君主;誰要虐待我們百姓,誰就是我們百姓的仇敵。”(《尚書·秦誓下》)
君子應當“為了百姓的幸福而使用他們”(《孟子·盡心(上)》),在執政過程中“為百姓的利益而幫助他們”(《論語·堯日》)。
在對待神鬼人的關係時,儒家更重視現實關懷。從宏觀看,人生麵臨兩個問題,生和死。由此又衍生出怎樣認識生和死?生和死的價值在哪裏?生從何方來,今世如何過?死往何處去,現在怎麼辦?由此產生前世、今世、後世。前世無從把握,暫且不管。今世隻能考慮生存的“現實”,和死後的“終極”,以及由此產生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問題。
這些人生的基本問題可以分作三個方麵:
第一個是人的自我認識問題。這個問題包括“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等。
第二個是人的處境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
第三個是人的價值問題。它主要是指人生價值及人的價值實現等。
第一個問題可以歸屬於“終極關懷”的範疇,是對死亡及其死後事務的思考及回答,它的範圍圈定在“生命”之外。後兩個問題則可歸屬於“現實關懷”的範疇,是對人生今世和世俗事務的思考及解答,它的範圍圈定在“生命”之內。
“現實關懷”的目的是為人的世俗生活提供原動力,也就是說,它為人的世俗生活提供根據和力量;“終極關懷”的目的則是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原動力。
人類的思想和宗教幾乎都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試圖做出合理的解釋,並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隻是由於人們生活的地域不同,所麵臨的問題不同等原因,在眾多的思考之中,哲人們形成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就形成了圍繞一個宗旨,產生多種宗教的局麵。也由於每個人所遇到的問題不同,思考的方法不同,選擇的道路不同,信奉了不同的思想和宗教,這種需求促進了各種思想和宗教的發展。
作為原始個體的人,人們感知外界的手段相同,都是依靠眼、耳、口、鼻、膚。不同的是所感知的外部事物不同,個體的經曆不同,經過大腦分析得出的結論不同。
與孔子同代,作為王子出身的慈悲者,麵臨著富人的煩惱。在麵對人間種種苦難的時候,他沒有把目光放在今世,在洪水泛濫,百姓食不果腹的時候,沒有勸說父王放棄奢侈糜爛的生活,施恩澤與人民。而是勸告世人放棄今生,專修來世,不能不說是一種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