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治國理念(2 / 3)

遷完國都,安頓好民眾等事宜之後,盤庚勸告眾人說,大家不要貪圖遊樂,不要疏懶懈怠,應該努力完成重建家園的偉大使命。我坦蕩地告訴各位,不會再念及大家過去所犯的罪過,你們也不要怨恨我,合起夥來講我的壞話。在講了遷都征求意見的經過之後,然後又告誡各級官員,我一定會認真檢查你們安頓撫恤黎民百姓的情況,不會讓那些貪財好利的家夥擔當重任。我將會依次提拔重用那些在遷居中自力更生、養護百姓、想法把百姓安頓在新都的人。現在我已經把我的想法告訴了你們,你們不要隻知道聚斂錢財,要幫助百姓自力更生、生產自救,一心一意把安頓百姓的事情辦好。

在這三篇文章中,君王在決策、執行中如何體現“綱”的角色,描寫的細致無疑。盤庚先是征求貴戚近臣的意見,為了避免發生大的動亂,又發令讓官員各盡其職,重申法度,征求和反饋百姓意見。決策執行中,又召開大臣和百姓會議,強調上下一致,官員不得不作為,百姓不得違法亂紀。決策實施後,又發布告示安定民心。整個過程,環環緊扣,有條不紊,件件都抓在了關鍵點上,從而保證了遷都決策的成功。我們可以想象,在許多重臣和百姓都不願意舍棄家園,而且官員又蠱惑百姓作亂的情況下,強調綱的作用,從而達到上下一致,是多麼的重要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盤庚提出了“君是綱”的說法,其含義,就是在決策執行中,“無論幹什麼,都要聽我指揮”。即使今天看來,這個觀點也無疑是正確的。決策方案論證時,大家可以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決策一旦付諸實施,就需要君臣一致,全力以赴,不許再吵吵嚷嚷,渙散民心。

我們可以對照一下現代管理的決策步驟:發現問題-確定目標-擬定各種方案-評價各種方案-選擇方案-執行方案-追蹤評價。至此,我們不得不由衷讚歎古人的智慧!

後來的三綱提法和解釋,似乎把這一正確的觀點推向了極端,遭到了長時間的痛批。甚至說什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如果說“臣不得不死”是迫於淫威,下一句則完全是為了語句上的對仗。如果真要那樣,第一個要去死的,恐怕就是中華史上最大的孝子虞舜了!任何真理推向極端都是謬誤。

即使在今天,決策中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首要問題是應該由什麼樣人來做決策?從經濟組織角度講,應該由財產所有者做決策,非所有者無權投票。而政府為全民所有,理論上講,全民都有投票權。所以得出結論,什麼事不能一個人說了算!而喊得震天響的“民主決策”,究竟是指決策過程,還是指決策人投票權?在理論上並沒有厘清。

現代領導模式中,有首長製和委員會製。首長製要求一把手具有最後的決策權,也對決策後果負全責。委員會製則是委員會中的每個人,在決策中都有一票權利,決策的後果也由大家負責,而非由委員會的主席負全責。可是在現實中,為了製約一把手的權利,規定一把手在決策中隻有一票的權利,有了成績是大家的;而如果決策出現不良後果,則由一把手負全部責任,出現了邏輯上的悖論。

隻所以出現這樣的邏輯,是因為首長製和委員會製各有優缺點。首長製決策快,效率高,易出現獨斷專行;而委員會製則經常扯皮,效率低,但權力會得到製約。現在想兼而有之,獲得兩種體製的最大優點,降低兩種體製的缺點,而實行不存在的“混合製”,豈不是理論上的混亂嗎!

二是理論上的局限性,導致了實踐上的局限性。理論混亂的結果,隻能逼得一把手說假話,口裏高喊民主決策、集體決策,而實際上一個人說了算,並在具體決策過程中,使用一些手段。或者上級在搭班子時,配一個強力的一把手,而其他班子成員能力較弱,決策時大家唯一把手意見是瞻,形成集體決策的假象。

民眾的心理,由於受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多讚賞獨裁型的領導作風,而認為民主型的領導軟弱,結論為“弱不帶兵”。所以在現實中,民主型的領導為上級和下級所不齒,獨裁型也因為不民主而上不了台麵,兩種類型,都處境尷尬。

三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真要製約一把手的權利,由全民公決或集體決策,大家是否有這個能力?二戰初期,在是否參戰的問題上,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采用全民公決,結果70%以上的人不同意參戰,首相尊重了全民公決的意見。可是當德國進攻英國以後,張伯倫成了眾矢之的,不得不下台,而主戰的丘吉爾成了英雄。這是典型的過程和結果的矛盾。

因為信息占有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決策的選擇。從信息獲得能力的角度看,普通群眾都處在信息的分枝上,而不在節點上,更不在關鍵的節點上,所以獲得的多為單線信息;而處在信息節點和關鍵節點上的主要領導,獲得的信息是多方麵的,因此權衡時多了許多考量。就英國是否參戰案例來說,群眾能知道多少敵方意圖和動向的信息?對於這樣的風險型決策來說,更多的是需要領導負起責任,勇於承擔,全民公決則有推諉責任之嫌。

決策是麵對未來的,特別是在風險型決策中,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像下象棋一樣,看出幾步棋的是多數,隻有少數人看的步數多。如果遵從多數決策的原則,沒有不輸棋的。而且多數人中,也不會意見統一,真要聽從,隻好舉著棋子不落,等待討論結果。

決策還需要膽量和魄力,敢於承擔風險,更不是普通民眾都能具備的。

四是決策後還要執行,沒有一把手的把握,甚至超常發揮,即使決策正確,也未必會獲得好的結果。

不能謀全局,則不足謀一事。路子走對了,天天都是機遇;路子走錯了,處處都是挑戰。所以我認為,在實行首長負責製的單位,民主決策、集體決策隻應該是手段和過程,而非最後的決斷權。民主決策、集體決策的目的,是對決策方案進行論證,為一把手決策提供更加全麵的信息,避免決策偏差。或者提供備選方案,供一把手選擇參考。爭論後的一錘定音,還是應該由一把手下決心。

我認為,企業追求的是效率,領導體製上應該實行首長負責製;政府和花國家納稅人錢的公共單位,追求的是公平,應該實行委員會製,改變目前不倫不類的局麵。如果還要在政府和公共單位實行首長負責製,就要借鑒股份製的經驗,設立相應的製約機構,並賦予這個機構對決策的否定權,與一把手形成製衡關係。

夫妻關係的規定,《禮記·昏義》中說:“結婚當天吃飯時,夫婦共用一種飯,合用一個酒杯。這樣做,是表示夫婦二人是一體的,尊卑一樣,彼此相親相愛。”

關於父母親地位的敘述,《禮記·喪服四製》中說:“用服侍父親的態度服侍母親,仁愛之心是相同的。但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國君,家庭沒有兩個尊長,因為統治都隻能有一個人。”

從論述中可見,男女地位的差異,隻是在相應的治權上,人格上是一樣的。

第二,君主帶頭,仁德治國。仁,既是孔子的道德取向,也是孔子的治國理念和社會理想,法律思想的邏輯起點。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怎樣治國。孔子回答說:“君主要像個君主,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論語·顏淵》)

以仁德治國,首先要求一個國家的首腦必須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國君的品德修養,表率作用,把它作為治理好國家的基礎。

孔子說:“如果國君能端正自己,治理國政上還會有什麼困難?如果不能端正自己本身,又怎麼能端正別人呢?”(《論語·子路》)又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不發命令人民也會照樣去做;他本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下嚴令也不會有人服從。”(《論語·子路》)

孟子說:“君主如果仁愛了,天下沒有不仁愛的;君主如果遵守信義了,天下人沒有不遵循信義的;君主如果正直了,天下沒有不正直的。隻要君主品行端正,整個天下就會安定了。”(《孟子·離婁(上)》)

“君主的德行表現在實行好的政策上,為政的關鍵在於養護百姓。”(《尚書·虞夏書·大禹謨》)《大學》中例舉了一個好君王的榜樣:《詩經·文王》中說:“肅穆深遠的文王呀,道德常常光明,做事小心恭敬。”文王在歧邑做國君的時候,實行仁政以造福百姓;在殷朝做臣子的時候,忠於職守以愛國家;在家做兒子的時候,能孝順父母繼承先業;做父親的時候,對子女又能慈愛;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又能保持誠實。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奪取天下的原因,在於施行了仁政;這三個國家後來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在於不施行仁政。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衰退、存在與消亡,也在於它是否施行仁政。反過來,如果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道,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道,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孟子·離婁(上)》)

“如果統治治理的人沒有一定的道德標準,被領導被治理的人就會不守法度;朝廷中的人如果不講道德信念,工匠們自然也就沒有了一定的法度;如果貴族們違反了一定的道義,那麼平民們就會去觸犯刑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還能夠生存,這就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孟子·離婁(上)》)

第三,榜樣示範,注重教化。教化是天子的責任,堯曾說過:“要督促人們認真勞作,要教導、要糾正、要幫助、要扶植每一個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義務,提高自己的德性。”(《孟子·滕文公(上)》)

教化中最重要的是天子的表率作用。《大學》中說:“從前堯舜治理天下倡導仁義,人民跟著這樣做;桀紂治理天下推崇暴力,人民也跟著這樣做。桀紂雖然也號令人民培養美好的道德,但是他的實際做法正好相反,人民誰還會服從呢?所以說,君子必須先有美德,然後才能夠讓別人做好事;自己沒有惡劣行為,才有資格號召人民禁止作惡。”“自己作風正派,不發命令政教也能順利實行;自己的作風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別人也不會聽從。”(《論語·子路》)

君主還要克製自己的欲望,“地位高的人喜歡什麼憎惡什麼,下麵的人就會跟著你學著你,並且更有甚者。”(《孟子·滕文公(上)》)

《尚書·周書·康誥》說:“商朝的人雜有舊習,但要鼓勵他們棄舊自新。”文王就是這樣做的,“所以君子要學習前人,用盡心力使民眾自新。”(《大學》)

對於遠方的百姓,要“來時迎接,去時歡送,做好事就獎勵,能力差多關懷,這就是安撫遠方百姓的方法。”(《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