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文
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在山東省任樂安令時,為莒城南門題了一幅對聯:自古金湯摧燕將,從來文明仰魯賢。千百年來,山東就是聖賢之地。
平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和”聖柳下惠故裏,是和文化的發軔地。
柳下惠,原名展獲,字禽。是春秋時代魯國人,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思想家,孟子稱之為“聖之和者”,後世尊之為“和聖”。他運籌帷幄,智退齊軍;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法律,敢於抗爭;講求誠信,精忠報國;降誌辱身,憂國憂民;直道事人,三黜不去;道德高尚,坐懷不亂;安貧樂道,貧賤不移。他的人格魅力,曆久彌新,被稱為“百世之師”,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形象的象征。
“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和”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思想內涵博大精深。展禽作為“和”文化的先驅,被孔子稱為賢者,被孟子尊為聖人,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和諧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作為“和”文化的發軔者,展禽的“和”思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國際交往”追求和平。展禽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魯國國君要攻打齊國,展禽認為,這是不仁的舉動,表示堅決反對。齊國攻打魯國,展禽認為這是不義的行為,派展喜以義說之,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人際關係追求和諧。不羞汙君,不辭小官,上自“汙君”,下至鄙夫,能與任何人和諧相處,表現出特有的圓融。三是個人修養講究衝和。“三任而無喜色,三黜而無慍色”,不以三公易其介,不以三黜離故國,淡泊名利,榮辱不驚,一身正氣,光明磊落,表現出高潔的精神情操。
展禽做人做事的模式可以用“外圓內方”、“和而不同”來概括。他的“和”思想,後被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發揚光大,世界講大同,家庭講和睦,天人講和諧。中國社會之所以長治久安,中華文明之所以數千年綿延不斷,“和”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體現得淋漓盡致。“和諧”已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共同目標。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紐約聯合國首腦會議上,作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講,他說:“中國共產黨是以和治國,安天下”。提出了“中國要建設和諧社會,全球要建設和諧世界”的偉大構想。2005年12月6日,溫家寶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作了《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世界》的演講,他對中國“和”文化作了精辟的闡述:“和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平、和睦、和諧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和”文化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內容。“和”已成為當今世界最行得通的道理。治國要構建和諧社會;治政,要政通人和;外交,要協和萬邦,和平共處;人與自然,要天人和一,友好親和;創業要和衷共濟,實現共贏;經商,要和氣生財,以和為貴;與人相處,要以和處眾,敦親睦鄰;治家,要以和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要衝和寧靜,淡泊致遠。“和”才能萬物共生共榮。在大力倡導建設和諧世界的今天,研究“和”文化,弘揚“和”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飽含“和”思想的中國文化必將在二十一世紀再現曆史的輝煌。
展禽是中國“和”文化的奠基人之一,“道繼唐虞,學開孔孟”,是儒家思想的先驅。近年來,我縣對和聖柳下惠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8年,《和聖柳下惠的傳說》收入平陰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又被收入濟南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成功申報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9月20日,“和聖柳下惠故裏”碑的發現在濟南乃至齊魯大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2010年7月26日、27日、28日和30日《齊魯晚報》連續四次大篇幅專題進行了追蹤報道。《齊魯晚報》於8月13日以“明代‘和聖柳下惠故裏’碑現身平陰,柳下惠可能就是咱濟南人”為題整版大篇幅予以報道。山東電視台《公共頻道》在《民生直通車》欄目、齊魯電視台《拉呱》欄目、濟南電視台新聞頻道、平陰縣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生活廣角》欄目對此也進行了專題報道。所有這一切都為我們開展“和聖柳下惠”研究、宣傳“和文化”,打造“和文化”品牌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展恩華同誌是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同時,也是和聖柳下惠的後裔。多年來,對和聖柳下惠的事跡、思想、傳承和影響進行了深入而係統地研究。這一成果集中體現在《和聖柳下惠》一書中。該書的出版發行,對我縣和聖柳下惠的研究、對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希望恩華同誌以此為基點,不斷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力爭取得和聖柳下惠研究的更大成果。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