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知道柳下惠姓氏名誰的人了了無幾,知道柳下惠是中華民族聖人的人寥若晨星,知道柳下惠生平事跡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但如果說起柳下惠“坐懷不亂”來,卻是家喻戶曉。
對於“坐不不亂”這樣高潔的行為,今人的態度並不是崇敬仰慕,而是成為一種反諷,譏之為“腎虛”,“功能弱”,這正是當今社會道德弱化的體現。
柳下惠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是中國古代道德形象的化身,在他的身上有著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具體體現在中國文化“三道”上:其人格模式是君子之道;其思維模式是中庸之道;其行為模式是禮儀之道。“三道”集於一身,柳下惠才成其為中華民族的聖人。
於是,柳下惠就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他的傳奇故事“坐懷不亂”,決不是一個偶然行為,也不僅僅是“學雷鋒,做好事”,而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人格的象征。
一個偉大的民族,對文化和文化名人應有敬畏之情、保護之心,如果糟蹋文化、糟賤名人,勢必就會造成民族精神建構的支解,從而導致道德的滑坡和甚至是淪落。
一個民族的強盛,必然有強大精神文化的支撐。
柳下惠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引領著我們走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