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趾是誰?他和柳下惠是什麼關係?傳說中的展大王是柳下趾還是柳下惠?
展氏族人稱柳下趾是二祖宗,在他們的心目中,柳下趾的地位僅次於柳下惠。柳下趾是柳下惠的六世孫,原名叫展念祖。因南蒯之變,展溱帶著兩個兒子逃到了齊國,在柳店莊(今濟南甸柳莊)做生意,改展姓柳。事態平息後,其長子展如心歸魯,複為展姓。次子展念祖仍姓柳,更名柳展雄。因不滿當地政府、惡霸的欺壓,率眾造反。人數最多時,達到9000多人。其根據地就是泰山扇子崖,其後人多集中在泰安北集坡。姓柳數百年後,複歸展姓。民間傳說的展大王,是柳下趾。很明顯,展柳一族中,隻有柳下趾做過“山大王”,造過反。新泰柳裏的和聖墓,百姓稱為大王墳,其實應是柳下趾的墓家。柳下惠的墓在兗州高廟。傳說中的能興風作雨的也是柳下趾,而不是柳下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柳下趾在民間的影響,要超過柳下惠。
毛澤東在1963年所寫的《賀新郎·讀史》中吟道:“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毛澤東站在曆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熱情讚頌了華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奴隸起義的領袖柳下蹠。
“蹠”是指整日為奴隸主勞作的奴隸,柳展雄為了生存,曾當過奴隸,故又稱“柳下蹠”。因他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和頑強不屈的鬥爭意誌率領奴群揭竿造反,揮戟起義,被春秋時期的貴族豪紳誣稱“盜蹠”。
柳下蹠和孔丘生活於同一時代。《呂氏春秋》、《莊子》等史書記載:柳下蹠身材魁梧高大,雙目炯炯有神,聲若雄獅猛虎。他的思想像噴泉一樣活躍不循渠道;他的意誌似旋風一樣靈活不受束縛;他的英雄氣概足以擊潰強大敵軍的猖狂進攻;他的智能辯才可以駁倒奴隸主玩弄巧舌的騙術,是一位具有雄才宏略,驍勇善戰的威武豪傑。
柳下蹠和眾奴經常目睹從囚牢中抬出眾多因酷刑而死或饑餓而亡的苦奴,他私下對奴友們說:“他們的今日就是我們的來日,坐以待斃不如現在聚夥造反。”於是他挺身而出,在一個風雪飄落的冬夜起義,首先占據蓮花山和七星台等有利地形。他旗幟鮮明地提出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堅決反對奴隸主殘害奴隸,反對貴族過不勞而獲、奢侈淫逸的生活。可以斷言,他所率領的起義是一次經過深思熟慮,有理論、有指導、有組織裝備的奴隸暴動。起義伊始便得到眾奴的擁護和響應。半月之內,就發展成為9000餘人的起義大軍。
他根據同奴隸主、貴族豪紳的作戰實踐,對當時的“聖、勇、義、知、仁”道德規則做了全新係統的解釋。《呂氏春秋·當務》中有這樣的記載:“中藏,聖也;人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知也;分均,仁也。”也就是說能準確地判斷出貴族豪紳的財富稱“聖”;連續作戰並率先衝鋒者為“勇”;拚殺在前、退卻在後的稱“義”;了解敵情、準確把握戰機的為“知”;在財產、糧帛分配上均勻者稱“仁”。《莊子·盜蹠》中記載:義軍“橫行天下,侵暴諸侯”。可以說是柳下蹠率領的起義大軍,揮舞刀劍、棍棒、農具等器械,所到大小諸侯國之地官兵皆四散潰逃或龜縮在城堡內不敢迎戰。
當時,大量財富、糧帛、兵器掌控於奴隸主、貴族少數人手中,義軍在各方麵都處於劣勢,前進無助,後退無援。在一次戰役中,柳下蹠率軍攻占山頭身負重傷,無法得到醫治。《呂氏春秋·當務》中記載:柳下蹠死而操椎以葬曰“下思六主五伯,將敲其亡矣!”柳下蹠在臨終前叮囑下屬:“務必在埋葬他的棺木內放一柄銅錘,在陰曹地府內見到商湯、周文、周武等六主、五霸,我定要敲碎他們的腦殼!”充分顯示了一代英豪對奴隸主、貴族的切齒仇恨和推翻他們的雄心壯誌!
柳下蹠可歌可泣的悲壯事跡,在《孟子》、《史記》、《漢書》中,都多次提及“其徒頌義無窮”。《荀子·不苟》中雲:“盜蹠吟口,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如今在新泰蓮花山,泰安、章丘接壤處七星台附近,仍留有起義的痕跡,齊長城章丘段的黃石關和泰山傲徠峰上有義軍“占山為王”的“插旗石”穴、傲徠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跑馬場”就是義軍的練兵場;七星台一帶還有柳下蹠建造、使用的“上馬石”和行軍鋪設的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