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習慣的養成靠引導。
初一新生剛到校的頭一個月,是對他們進行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機。我們抓住這一時機,充分利用向他們介紹初中生活的有關細節,帶他們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引導他們做到“聽鍾聲”、“疊好被”、“要排隊”、“不亂叫”、“不亂拋”、“有禮貌”、“能謙讓”、“防意外”,等等。為了使學生能抓緊時間、增強時間觀念,我們強調學生每天起床鍾響後5分鍾能到班、下自習後也要在30分鍾內能上床等。
(2)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督促。
中學生的自製能力差,每個學生都難免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這就要老師的監督。我校食堂有六、七百學生吃飯,而食堂很小、打飯的窗口又少,許多學生都想投機取巧插隊。如果不加強監督,不但打飯的秩序得不到保障,而且還會令他們形成做什麼事情都不願等待的壞習慣。為此每天進餐時間都有領導和學生幹部值日。學生到班、入寢室、自習甚至作業都離不開老師和學生的督促。
(3)良好習慣的養成需強化。
良好習慣一旦養成使人終生受益,但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反複抓,抓反複;良好習慣必須通過強化訓練才能養成。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長期堅持,定期狠抓,適時放鬆,鬆弛有度,最終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拓展渠道建設校園文化陣地
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應立足於純正的校風、和諧的人風、濃鬱的學風的形成。而它們的形成不能是“無源之水、無土之木”,必須依賴一定的土壤。為了學校德育環境的優化,我們積極開辟校園文化陣地,形成了多渠道、多時空德育體係。
(1)突出“一課”、“兩會”、“一儀式”的主陣地地位。
每周2節的思想品德課、每周1次的班(團)會與升國旗儀式、每天1次的晨(夕)會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我們應突出它的主陣地地位,認真組織,做到每次活動有計劃、有準備甚至有創意。我們要在這個主陣地上使學生有興趣、有收獲。
(2)發揮“文化長廊”、“學習園地”的窗口作用。
學校的“文化長廊”、班級的“學習園地”是學校和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們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辦好“文化長廊”、“學習園地”,讓學生在“窗口”下,耳聞目染的受到教育。
(3)開辟文學社、廣播站等教育渠道。
以前缺乏師資與資金,創辦文學社、廣播站是紙上談兵;現在的學校基本具備這些條件。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文學社、廣播站的德育功能,開辟這些渠道,調動全體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其中。創辦文學社、廣播台要高舉表揚的大旗,以正麵教育為主,樹正氣壓邪氣;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為師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
積極創新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又反過來為內容服務。德育內容的本身往往對人要求與限製的較多,由於人自身的弱點,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對其並不“感冒”。如果我們用單調的形式來講解本來就不受歡迎的內容,肯定會使學生覺得枯燥、興味索然,這樣的德育定會“事倍而功半”。因此,必須創新德育形式,以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為載體。
(1)抓住契機,搞好主題教育活動。
德育工作要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主旋律。為了抓好主旋律教育,我們充分抓住“五四”、“十一”、元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等有利時機,通過開展征文比賽、紅歌比賽、演講比賽、報告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
(2)注重體驗,組織實踐教育活動。
品德的形成要經過知、情、意、行相統一的過程。“知其言更要觀其行”。教育學生熱愛勞動、養成節約糧食與不亂扔果皮紙屑的習慣,光對學生講勞動的意義、糧食的來之不易等,苦口婆心、費盡口舌,也難見成效,不如讓學生親身體驗。我們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加打掃學校衛生、清除衛生死角義務勞動、幫助臨近孤寡老人等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道德情操得到了升華。
(3)積極創新,開展文明創建活動。
我們積極創新,開展了“希望之星”、“十佳文明中學生”、“十佳學校標兵”、“摘星比賽”、“文明寢室”等等評比創建活動。文明創建活動的開展,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覺悟有了提高、能力得到發展。
德育工作是一項關乎民族素質、民族未來的基礎工作。但是目前,我們的德育工作不盡人意,這裏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點就是德育大環境不好。我們必須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從根本上營造一流的德育環境,提高德育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