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師的心理健康概述3
7.教師進行心理保健的方法
適時調節
給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動空間,發展一些興趣愛好。教師的職業性質決定了我們的工作時間是不會隨下班而結束的,我們必須在下班後再備課、進修、學習、家訪等等。在這樣的工作重壓下,我們要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我們應該合理的安排調控好工作、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係,盡量在製定工作計劃和目標時適當留出餘地。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每天應流出一定休息“喘氣”的時間,讓精神上繃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我們可以適當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琴棋書畫、寫作旅遊都能有效地調節改善大腦相關中樞的興奮與抑製過程,進而緩解壓力,消除疲勞,調節情緒。讓我們的心靈走出緊張乏味的小圈子,進入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
適當參加運動
適當參加運動,把煩惱與汗水一起“排泄”出去。煩躁瑣碎的工作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憂愁煩惱,長期積鬱在胸,雖然表麵上看不到有什麼表現,但內心受到消極感情的控製,使得工作沒有激情,上課語調平平,影響工作效果。所以我們要采取對策,把煩惱“排泄”出來。如主動找人傾訴,每天晚上羅列一下自己在這一天的“閃光點”,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等等,這些都能讓自己有愉快的心情。體育運動是健心的良藥,能有效排解不良情緒,有效消除心理疲勞。隻要你做一個有心人,學校內這樣的機會是很多的。在活動課上與學生打打乒乓球,既健身心又增進師生間的感情。與同事打打籃球,也能排解煩惱增進同事間的友情。運動中心理得到調節,思慮得以澄清,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疏瀉了心中的憂惱與不快。
8.教師心理優化的意義
心理優化的定義
心理優化就是對人的心理品質加以改變或選擇,使其向優良方向發展。人的心理品質,從內在結構上看是由認知、情感、意誌、個性等心理成分構成的,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象,體現的是心理的發展特征。這也就是說,要實現心理優化,具體而言要從人的認知、情感、意誌、個性等方麵入手,使它們得到更好的發展。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內在支持,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身體是生命的物質載體,沒有身體,生命就無法存在;心理則是生命的精神載體,沒有健康的心理,其他一切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一個人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稱得上真正的健康。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相互製約的。就猶如一枚銀幣的兩麵,二者缺少哪一個都是不完整的。
心理優化的意義
教師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用心靈澆灌的職業,勞動對象是成長發展的學生,教育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首先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那麼,心理優化有哪些作用呢?
(1) 優化教師心理可以提高教育質量。
(2) 優化教師心理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心理健康的人心理結構和諧,能區分工作、學習、娛樂與休息的輕重緩急,工作時能全神貫注,能排除各種無關幹擾(主客觀兩方麵的幹擾)
教師要優化自己的心理,必然掌握相關心理學知識、掌握調節控製人行為的科學方法,而教學過程就是塑造與改變人心理結構與行為模式的過程。
教師要優化自己的心理必然會注意教學過程的心率,這個世界上最複雜,最精巧的器官大腦,更需要人們精心地使用和保護。
9.教師認知自我的重要作用
認知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在接受和評價信息的上,找到應付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並且預測和估計可能產生的結果。
教師的認知過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基礎。教師的認知過程特點包括分配注意的能力、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記憶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分配注意的能力
注意是大家熟悉的心理現象,比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課,科學家專心致誌地思考問題等,都是注意現象。注意本身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它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各種心理活動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一般來說,具有較強注意分配能力的教師,往往能夠做到:在課堂上將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融為一體,同時利用言語、板書、教具等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善於使所有學生都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狀態;把每個學生都納入自己的注意範圍內,並隨時發現他們在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加以引導;同時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