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5(1 / 2)

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5

12.如何控製自己的急躁情緒

急躁是神經係統興奮和衝動的表現。犯有急躁情緒者,—事當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動,結果事與願違,接著陷入灰心喪氣之中。另外,由於急於求成,常伴有情緒紊亂,打破了和諧與平靜的心態,給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

怎樣控製急躁情緒呢?通常可采用下述方法:

加強計劃性

辦事之前首先要冷靜地思索一番,大事訂好書麵計劃,小事做到心中有譜。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幹什麼都做個安排,這樣工作起來就不會急三火四毛手毛腳了,慢慢就會養成穩重的習慣。

辦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辦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著,沉著”、“冷靜,冷靜”。在暗示下,慢開口後動手,這樣就會取得明顯效果。

加強素質訓練

急躁往往和個性密切聯係在一起,並形成了習慣性。為了克服急躁,可以通過下棋、書畫、做小手工藝品等方法、磨煉自己的耐性和柔韌的勁頭,久而久之會自然地養成不急躁的好習性。

做事始終如一

急躁者做事千萬不要虎頭蛇尾,故在行動時,不但要有良好的開頭,還要有滿意的結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終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環節。

控製急躁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個過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製急躁需要下決心,要有意誌力才行,否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13.懊喪情緒自控的一般方法

懊喪是人自覺言行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不安情緒。它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指責、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害怕等幾種心理活動的混合物。

懊喪成習的人絕不是個“馬大哈”,他沒學到“馬大哈”對人對己的辦法,不會得過且過,也不能對人對己都馬馬虎虎,相反,處事謹慎,處處提防自己行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為的失檢,總是害怕大難臨頭。同時,懊喪的人也有很強的“良心”自監力,即使沒有什麼嚴重後果,他也決不饒恕自己。

容易懊喪的人是與世無爭的好人。他們心地善良,潔身自好,習慣在處事中忍讓、退縮、息事寧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膽小、怯懦。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言行不檢“負責”,甚至對別人的過錯也“負責”。明明是別人瞪了自己一眼,他也會立即覺得自己肯定作了不好的事。

極端懊喪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護自己。越是怕出錯,越是將眼睛盯在過錯上。一句話會後悔半天,人家並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過敏。他對人際衝突極為恐懼,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還跟著打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給自己惹是生非。

與別人發生衝突,在對方恃強要挾之下,他會當眾打自己耳光,以求寬恕。同時用這種辦法來平衡自己的苦悶,“因為我該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喪情緒。表現為事情發生後的自我檢查,總結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從而在以後的行動中作積極的調整。就這一點來說,人人都會有懊喪,它是人類進步的校正器。但極端的懊喪卻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必須進行適當調適。

不要沉湎於後悔體驗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用一種刀子來刻畫自己的形象,“因為我是忠厚無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氣吞聲,寧願傷害自己也不指責對方。”這種形象一旦刻畫成功,品嚐“後悔”的苦酒就成為一種自我安慰的享受。習慣成自然,一事過後,不是尋求勝利的喜悅,而是尋覓不幸與失誤。隻有打破這種感情體驗的習慣,才能克服懊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