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7(1 / 2)

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7

18.驅除虛榮的心理

虛榮心就是以不恰當的虛假方式來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

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往往隻追求麵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最後造成危害。在強烈的虛榮心支使下,有時會產生可怕的動機,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此,虛榮心是要不得的,應當把它克服掉。

虛榮心的產生與人的需要有關。人類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對成就、力量、權威、名譽、地位、聲望等方麵。

一個人的需要應當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相符合,否則就要通過不適當的手段來獲得滿足,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達到自尊心的滿足就產生虛榮心。因此,有的人說虛榮心是一種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19.自私心理的自我排除方法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

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

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

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調適有如下方法:

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

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即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楷模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