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8(1 / 2)

第六章 教師的病態心理預防8

21.不要過於吝嗇

吝嗇,俗稱小氣,一毛不拔,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行為,是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諸於行動。

吝嗇的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對個人利益卻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

吝嗇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吝嗇的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吝嗇心理的形成,與環境影響、人格成長不良有關係。從外界因素來看,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的收入與財富具有一定的懸殊性,貧富關係因社會競爭與變化常常發生變化。社會財富占有的不確定,使得一些人產生對現實的焦慮心理。於是,建立起一個強度很大的心理防禦機製。

社會存在一些欺詐行為促使吝嗇的人對他人抱有強烈的戒備心,他們對少數人的不法行為極為不滿,並推及到全社會。認為人人都是欺詐之徒,不必對他人抱同情心,不要自找麻煩。

如果社會風氣好,利他觀念深入人心,為社會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災民捐資捐款,人人都善待老人、兒童,具有同情之心,那麼,社會的吝嗇心理就會少得多。如果社會分配不公、爾虞我詐,人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那麼出現病態的吝嗇心理是必然的。

從主觀方麵看:吝嗇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體製。有些人將現實生活風險估計過高,對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估計過低。為了應付焦慮,就建立起自我防禦機製。冷漠、吝嗇、無責任感就是這種機製的表現。

吝嗇是個體早期人際關係的產物。吝嗇的人從小很少甚至從未從父母那裏得到愛與關懷,他們也就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對他人的艱難處境不會引起心理共鳴。他們看到需要資助或幫助的人,心安理得地把責任推給別人。

吝嗇的人缺乏社會責任感。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乃至親屬不負責任,或者隻站在狹隘立場來看待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吝嗇作為一種自私,它破壞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愛、同情之心,破壞了美好的社會關係、倫理關係和道德關係,對一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因此,我們應當盡快消除吝嗇心理。不妨做以下自我嚐試:

領悟法

即從精神上思考、領悟吝嗇的錯誤。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贍養老人養育子女是公民應盡的義務。過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懷心頭,而要理智地看待。關心與幫助曆來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今天幫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一定會得到他人的關心。

宗教法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揚善除惡。例如佛教就告誡人們多積陰德,來世有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多做好事,多資助困難的人。宗教是一種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