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靜態寫作指導2
5.靜動交融的描寫技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一開篇就寫到“醉翁亭”,“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這裏的“亭”本來是一種靜態的建築物,“翼然”是飛鳥展翅的樣子。他在這裏所描寫的“亭”是四角翹起象鳥一樣張開翅膀,高高地站在泉水上麵。使人聯想到,在美麗的山水間,一座亭子四角如翼,淩空而起,姿態翩然。真是靜中有動,令人陶醉。同樣,毛澤東同誌在《沁園春·雪》中,描繪登高遠望“北國風光”的雪景時,有這樣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臘象”這也是一個絕妙的描寫,展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是,群山恰似銀蛇在舞動,高原好像白象在奔馳。靜止的景物動化了。可以說,這樣的描寫是非常形象、生動、傳神。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讚美與熱愛之情溢於言表。
這些成功的例子就在於作者注意到對事物的靜態與動態的描寫,並采取形態“異化”的方式,做到以靜寫動,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景物或場麵活化起來,產生畫麵動靜交融的和諧美。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以靜、動兩種狀態存在的,我們描寫事物也必然要從這兩種形態入手。在對於某些具體事物描寫中,為了表達的需要,無論我們對其靜止狀態的描繪,還是對其運動狀態的描寫,隻要我們抓住特征,注入內心強烈的情感都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風景談》一文中,作者對於處於動態的人,進行了靜態造型化的描寫:
清晨,窗紙微微透白,萬籟俱靜,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貼照簿上所見的第一張,銀白色的背影前一個淡黑的側影,一個號兵舉起了喇叭在吹,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都表現在小號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邊。我讚美這攝影家的藝術,我回味著,我從當前的喇叭聲中也聽出了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來,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氣非常清冽,朝霞籠住了左麵的山,我看見山峰上的小號兵了,霞光射住他,隻覺得他的額角異常發亮。
在這裏,作者除了對環境作了靜態描寫之外,為給人一種凝重莊嚴、堅定的感受,先聯係照相簿上的號兵的側影,讓人想象出這位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小號兵的形象,再從號中聽出小號兵的內心世界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警覺。然後再正式描寫小號兵的靜態形象,清洌的空氣、絢麗的朝霞、秀美的山峰,映襯著小號兵的勃勃英姿,“他的額角異常發亮”又讓人聯想到小哨兵的嚴肅,堅決、勇敢和高度的警覺。這樣,一個颯爽英姿,充滿抗日鬥誌的小號兵的形象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對景物的靜態描寫,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反映他對當時的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心情。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為了營造這種氛圍,他作了一些景物的靜態描寫,如他對荷塘周圍環境的描寫: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麵,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樹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這段靜態描寫,用幽僻的路,蓊蓊鬱鬱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要地描寫了荷塘周圍的情景。同時也進一步烘托了作者內心的世界。
對事物的動態描寫,可以避免呆板、僵化、枯燥。例如對人物行為的動態描寫,可以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風度,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感人。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親為“我”去買桔子時的一段描述: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對這段描寫,我們不能單單地看到父親的一邊串的動作,而是透過這些動作,看到“父親”的體態:如“走”是“蹣跚”的,“探”是“慢慢”的,“微傾”的身子是“肥胖”的等等。通過這些體態,把肥胖衰竭,老態龍鍾,愛子心切的慈父形象凸現出來,使“我”對父親的深摯感情充分表達出來。
在現實中動、靜兩種狀態往往是並存而相互組合的。因此,在寫文章時,如果能巧妙地把寫動態情狀和寫靜態景狀交錯結合起來描繪現實圖景,就會使畫麵豐富多彩,千恣百態,並充分展示作者情致的豐富性、多樣性,也能創造出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如何能實現這種和諧與統一呢?
采取形態“異化”方式
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化靜為動,以動寫靜等方式。例如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就有很多用“異化”方式的描寫。寫山上的鬆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紮在懸崖絕壁的隙縫。身子扭得象盤龍柱子,在半空中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雲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雲遊戲。有的鬆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鬆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鬆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這是一種典型的化靜為動的寫法,作者利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把本來是靜態的鬆樹活化起來,賦予了它人的性格,用“不怕山高”、“根紮……隙縫”、“爭奪天日”、“遊戲”等表現出它的堅定勇敢,用“張望”“等你”表現它的熱情,用“瀟灑”來表現它“獨得其樂”的情致。也正是這充滿生命活力的鬆樹給人以登上泰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