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靜態寫作指導2(2 / 3)

魯迅先生在《藥》中,對華大媽和夏瑜的母親祭掃兒子墳墓時的場麵描寫,用“風停,草立,發抖的聲音,人站在枯草叢中,烏鴉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來表現“死一般的靜”的環境。渲染了陰沉的氣氛和悲傷的色彩。這實際上就是運用以動寫靜方法。古詩雲:“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就說明了這種動靜“異化”的藝術辨證關係。

運用動、靜和諧統一的交錯法

也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的有機結合。因為事物本身有動有靜,隻是描寫靜態,就容易顯得枯燥板滯;反之浮動性較大又不利於構成鮮明的意境。如果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會做到靜中顯動,動中有靜,起伏跌宕,盎然生趣。

如果我們描寫的畫麵基本上是動態的,那麼在動態描寫中要注意到對靜態事物的描寫,這樣畫麵就不顯得過於浮動。我們學過劉白羽的《長江三峽》,他在描寫船過巫峽時,整個畫麵是船在湍急江水中曲折前行,可以說是動態的。但他適時地加進了一段靜態的描寫:

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從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個巨大的驚歎號;突然是綠茸的草阪,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特別好看的是懸崖上那一堆堆給秋霞染得紅豔豔的野草,簡直是滿山的紅杜鵑了。

以動寫靜,以靜寫美,壯中有麗、有趣,引人入勝。

如果我們描寫的整個畫麵是靜態的,我們可以靈活地插入動態的描寫,使畫麵生機勃勃。

茅盾在《風景談》中,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歸圖”: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遠看山頂的穀子叢密挺立;宛如人頭上的怒發,這時候忽然從山脊上長出兩支牛角來,隨即牛的全身也出現,掮著犁的人形也出現,並不多,隻有三兩個,也許還跟著個小孩,他們姍姍而下,在藍的天、黑的土、銀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

在這段描寫中,在藍天明月的靜態中,穿插了晚歸的耕牛,掮著犁的人影,蹦跳的小孩子,他們正姍姍而下的動態描寫。這就是靜中有動的寫法,靜,反映一種安寧的氣氛;動,為畫麵注入活力,表現了一種寧靜而充滿生機的革命根據地的“田園生活”。四川石室中學的利江天同學,在作文《九龍記遊》中,也有這樣一段巧妙的描寫:

公路兩旁是一望無邊的菜田,金黃的菜花在一片片綠色中隨著輕柔的春風搖曳,送來縷縷清香。田壟上兩三枝粉麵桃花,點綴著這孕育豐收的搖籃。圍著籬笆的池塘裏,浮著一群悠閑的水鴨。有的曲頸梳洗,有的低頭覓食。蒼翠的竹林裏,隱隱露出一兩間農家茅屋,縷縷青煙從林中升騰。

這意在描寫一幅寧靜恬美的鄉間早春圖,其中對“菜田”、“菜花”、“桃花”,“池塘”、“竹林”、“農舍”等都是靜態描寫;對“水鴨”的描寫是動態的,整個畫麵應是靜態的,加進對水鴨“悠閑”的活動狀態的描寫,不但增加了畫麵的活力,還更能突出鄉間的恬靜。

根據表述的需要,還可以讓動、靜畫麵的遞變交錯在不知不覺的描寫中進行,使動態和靜態描寫渾然一體,自然流暢。

在描寫中對靜態、動態的描寫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各有作用,在實際運用中,一是要對被描寫事物認真觀察,抓住特征,二是要看表現中心的需要,然後再選擇描寫的方法,否則是不會寫出好文章的。

6.靜態描寫的訓練

描寫靜物的作文訓練,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求同學們認真觀察一個靜物(盆景、工藝品、小擺設等),在觀察中,要求要按一定順序,並抓住這個靜物的特點,然後寫成一段話。

狀物的作文,要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描寫。靜物的外形、色彩、構造、作用是應具備的觀察描寫的內容。同時,在描述中注意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選材

如果問到同學們家裏有哪些盆景啦,工藝品啦,小擺設等,同學們也許會說出很多,“木雕船”、“小瓷人”、“八音盒”、“藝術台燈”……那麼到底應選哪一件來寫呢?請同學們在選材時注意:首先,應該選擇有特點的物件。從外形上看,既不要太複雜,又要有與眾不同的地方,這樣,在語言表達方麵就不會羅唆,顧此失彼,造型有特點,還能在詞句方麵有所發揮。其次,在選材時還要注意選自己最喜歡的來寫,有了情感基礎,在描述中會更生動、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