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1 / 3)

晏陽初

晏陽初,生於1890年,四川巴中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鄉村建設元老,被國際學術界並列為“世界上為社會貢獻最大、影響最廣的十大名人”之一。

晏陽初出身書香門第,晏求知欲望強烈,學習用功,每期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學校獎勵。

1907年,晏陽初在保寧府華英學堂畢業後升入成都華美中學,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該校。

1913年春,晏在友人的支持下,以名列榜首的成績考入香港大學。按該校的規定,考第一名者,可獲英皇愛得華第七獎學金1600美元,但獎學金隻授於英國籍學生,學院院長建議他改入英國籍。晏回答說:“這代價,要一個中國人來舒暢,太高了。”他毅然放棄了這筆獎金,表現了一個中國人高尚的民族氣節,就連當時港大的校長對此也深表敬佩。

1916年,晏得到中國政府的資助,遠渡重洋赴美國深造。他在美國先後獲得耶魯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曆史學碩士、路易斯維爾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這段時間的經曆,使晏的愛國主義思想日趨成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在川中時,隻有抽象的民主觀念,到香港後,敗國之民的羞辱,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生,我開始深切體會到國之重要,已有改造社會的願望,再進而看到美國的繁榮,華裔工商的屈居人下,又回想到祖國的貧愚落後,我比較三種不同生活方式,孰高孰下,優劣如何……我不願在中國的土地上再出現香港式的殖民地,苦難的中國需要解放,我立誌貢獻己力。”基於這些想法,他參加了中國留美學生的秘密組織“成誌會”,青年們眾誌成城,“思圖救國”。當時正值美國排華運動加劇,許多華商一到美國就被拘禁,即是久居美國的留學生和華僑也常被無理拘留。眼見這些不平之事,陽初心裏既氣憤又難過。為表示對美國政府排華政策的反對,他以“從美國憲法論排華的不合理”為題,參加了耶大的演講比賽,充分表達了他對祖國深切的愛。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20萬華工被送往歐洲,在各戰場幫助修建工事、運輸物資等,為了管理這批語言不通的勞工,美國陸軍青年會在美國各大學招募留學生充當翻譯,時值晏陽初畢業,他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毅然投筆從戎,在畢業典禮的第二天便跨過布滿魚雷的大西洋,來到戰雲密匝的法國。在法國,晏被分配到自郎華工營戰時臨時商店充當售貨員兼翻譯,與華工朝夕相處。在此期間,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幫助華工寫信,給他們讀報上的新聞,逐漸萌動了訓練他們識字的想法。陽初在白郎華工營辦起了他平民教育生涯的第一個識字班,他選擇了一千個最常用的漢字,邊編、邊教,開始訓練華工識字。這項活動,受到陸軍青年會的支持,並吸引了當時在巴黎留學的許多中國學生參加,使辦學規模逐漸擴大。隨著識字華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晏陽初創辦了《華工周報》,當時在巴黎找不到漢字印刷設備,隻得自己編排,用照相製版印刷,報紙很受華工歡迎。他“從此有了個心願,回到中國不發財,不升官,把終身獻給勞苦大眾”。

1920年,晏陽初回到祖國,在北京成立了“大眾教育聯合會”,首倡掃盲運動,他用了一年時間深入鄉村,考察平民教育情況。

1922年,晏陽初到了長沙,同一批知識分子先後辦起了600多所平民學校,提出了“掃文盲,作新民”的口號,編輯出版了速成掃盲課本——《千字文》。長沙的掃盲教育四個月一期,利用早晚上課,受教育的學生總計有5萬多人。當時,青年毛澤東便是100多位義務教師之一。繼長沙之後(1922年至1923年)晏陽初還先後在煙台、南京、杭州、嘉興等地開展了識字運動,並在華北、華中、華東、華西開展了平教活動。他編輯了市民十字課、農民千字課、士兵千字課等通俗語體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