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2 / 3)

1925年6月,晏陽初作為中國民間代表出席了在檀香山召開的太平洋沿岸國民會議,旨在探索太平洋地區窮國富強的道路。在會上,他就平民教育運動作了一次專題演講,引起了會者強烈反響,檀香山華僑為之掀起熱烈的捐獻活動。

1929年秋,晏陽初出任河北縣政研究院院長,他將平民教育總會辦事處遷至河北定縣。晏陽初夫婦攜三子二女舉家遷往河北定縣創辦鄉村建設實驗區,在晏的一心為平民的真誠情感和崇高的獻身精神的感召下,當時有幾十名高級知識分子和幾百名大學生,都甘心情願地離開城市優越的生活,有的甚至拋棄高官厚祿到十分艱苦的農村參與鄉村建設實驗。陽初除領導整個實驗區的工作外,還親到翟城村小學任教。晏的夫人許雅麗是美國華僑,生長於美國,回國後,一直在上海、北京居住,現在來到定縣,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很多不便,可她並不以此為苦,而是積極支持晏的事業,她協助接待來定縣參觀的國際友人,組織平民會同事的家屬成立“家庭會”,每周聚會一次,並由許雅麗向她們介紹衛生保健知識。

在鄉村建設實驗中,從翟城村開始,繼而以區為單位,最後推廣到全縣。十年間,平教會在定縣推廣農業優良品種(如棉花、波支豬、來享雞、安哥拉兔等)辦理信用合作社、興建農場果園、開辦城鄉平民學校、編輯農民通俗讀物、組織戲曲演出隊、設立廣播電台、建立衛生院和村的保健站、開展巡回醫療和推廣節製生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定縣時期的平民教育,其範圍已擴大到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晏陽初認為,要醫治中國的廣大平民,特別是農民的“貧、愚、弱、私”四大病症,就必須對症下藥,以生計教育醫貧,以衛生教育醫弱,以文藝教育醫愚,以公民教育醫私。

蘆溝橋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掀起了全麵侵華戰爭,晏陽初將平教會南遷,經河南許昌、遂平、武漢輾轉到湖南長沙。武漢淪陷後,平教會先轉移至湖南衡山,後遷至重慶巴縣歇馬場。

1940年,在一些熱衷於鄉建事業的著名人物張治中、盧作孚等的支持下,陽初在歇馬場創辦了“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建院之初為二年製專業,1945年經過他五年的苦心經營,“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已具相當規模,最將其更名為“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設教育、農學、水利、社會四係,延聘了孫伏國、胡潔青、熊佛西等著名學者執教。

私立鄉村建設學院,由晏陽初任校長,他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辦學方針,以民主自由為治學指導思想,倡導民主進步,團結互助,勤學奮發,艱苦樸實的校風,他抵製了國民黨在校院設立訓導處的規定,不接納國民黨派來的訓導主任,而在校選拔在學生中威信高、思想進步的教師組成了“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和“四自會”(自治、自習、自給、自強),提倡學術自由,允許學生自由出壁報、組織社團、進行學術研究、組織各種演講會、討論會,允許進步教授講新經濟學(即《資本論》)、新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課程;他支持師生參加“反饑餓、反內戰”運動。1947年“61”大逮捕,鄉建院有34位師生被逮捕入獄,為此他積極進行營救,通過張群、孫元良的關係,分批把大部分師生保釋出來。當時的“鄉建學院”被稱為“民主自由的園地”、“沙漠裏的一片綠州”,正如晏氏所稱,是一塊“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