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勤奮學習1(1 / 3)

第一章 勤奮學習1

司馬光的警枕

●佚名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曆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山西)人。他小時候勤奮好學,7歲的時候,聽老師講《左傳》,他聚精會神地聽講,把老師講的知識記得很牢。回到家中,家裏人問起他學習的內容,他能複述得頭頭是道,絲毫不差。

他小時候與哥哥弟弟們一起讀書。每次老師講完新課,哥哥弟弟們讀一會兒,便一個個扔下書本,溜到院子裏玩去了。隻有司馬光堅持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直到能把書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後來,他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說:“讀重要的書,不可不背誦。因為隻有能夠背誦,才能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半夜裏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麵默誦字句,一麵思考它的含義。這樣才可以收獲大,進步快。”

後來,司馬光做了官,仍然堅持刻苦學習。他怕自己在讀書困倦的時候睡得太死不知道醒來,就特意製作了一個圓木枕頭。因為枕頭是圓的,容易滾動,隻要一翻身,或者頭稍微一動,枕頭就會落在地上,腦袋就會碰到床板上,從而立即驚醒。這樣,他就可以起來繼續讀書了。他還給這種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做“警枕”。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他和助手們用了19年的時間,寫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初稿幾百卷,稿上竟沒有一個潦草字。全書修改完成後,在洛陽存放的未用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

司馬光靠博學強記,勤奮好學,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與司馬遷齊名的曆史學家,被稱為“史界二司馬”。

心靈悟語

他的成功說明,背誦重要的文章和書籍,是積累知識和取得成功的基礎。

勤奮是成功的秘訣

●佚名隻要我們付出了辛勞和努力,付出了時間和汗水,在你不經意間,成功就會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一開始向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學習,字練到一定程度後,他總想找到一種練字的秘訣,盡快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於是他就問老師練字的秘訣,老師告訴他說:“練字沒有秘訣,如果說有,那就是勤奮。”他覺得老師說的這點兒大道理他都懂。他覺得,能寫好字肯定有什麼秘訣,為了找到這個秘訣,他又拜更著名的書法家張旭為師學習書法。張旭是當時最著名的大書法家,他精通各種字體,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想:“老師肯定有許多寫字的竅門,在他的指點下,自己很快就能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兒學習書法的秘訣。他隻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的特點,讓顏真卿仔細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爬山,遊遊水,甚至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督促顏真卿練字。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就這麼天天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他想:“什麼時候老師才教書法的秘訣呢?”顏真卿心裏非常著急,於是,他決定直接請老師講學習書法的秘訣。

一天,顏真卿發現老師心情不錯,就壯著膽子對老師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一聽,覺得他問得有點兒奇怪,就認真地告訴他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訣竅我不是已經多次告訴過你了嗎?”顏真卿聽了,這不是和褚遂良老師說的一樣嗎?他想,肯定是老師不願傳授秘訣,於是他又上前一步,向老師鞠躬行禮說:“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還請老師傳授我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

張旭看著這個可愛而又有點兒可氣的學生,耐心地對他說:“我學習書法,有時是從公主與挑夫爭路的過程中覺察了筆法之意,有時是從公孫大娘舞劍的姿態中學到了落筆的神韻,除了觀察體悟自然,就是用心苦練,此外,我並沒有什麼訣竅。”接著他又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學習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使顏真卿真正明白了學習的秘訣。從此,他靜下心來,紮紮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最終成為唐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心靈悟語

隻要我們付出了辛勞和努力,付出了時間和汗水,在你不經意間,成功就會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

七錄七焚

●佚名張溥,字天如,太倉人。張溥小時候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每次他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先親手抄寫,抄完一遍,他就朗誦一遍,然後把抄好的內容放到火上燒掉;然後再抄一遍,再誦讀一遍,再把抄寫好的內容燒掉。像這樣,每本書他都要抄寫六七遍,直到完全記下來才算結束。天長日久,他右手握毛筆寫字的地方,手指手掌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到了冬天,天寒地凍,他的手被凍得裂了口,疼痛難忍,每天要用熱水洗好幾次,但他仍然堅持不懈。他還因此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七錄齋”。後來因為葬親,他向朝廷請假回到家鄉。在這期間,他堅持把讀書當作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是寒冷的冬天,還是酷暑炎夏,他都從不間斷。

張溥勤奮讀書,不但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他善於思考,才思敏捷。因此,他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寫得很快。凡是四方有人請他寫文章,他都不用打草稿,當著客人的麵,拿起筆就寫,不一會兒工夫,就寫好了,因此他名高一時。

正由於張溥讀書七錄七焚,刻苦用功,博覽群書,所以,他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張溥在短暫的一生中,將全部的心血與才智都貢獻給了我國古代的學術研究,著述3000多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他還精通詩詞,尤其擅長散文、時論的寫作,可以說,張溥是明代文壇上的一位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