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3(1 / 3)

第一章 學生科學興趣培養指導3

4.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具有內在的趨向性和選擇性。興趣可以直接轉化為內在動機,成為推動、引導、維持和調節人們進行活動的一種內在力量。科學素養中的興趣、情感、態度等因素與書本知識不同,不屬於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序性知識,或稱為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這類知識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性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能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與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曆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怎樣培養興趣、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呢?下麵談談一些做法,以供參考。

精心備好第一堂課,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經過小學六年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邁入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對身邊的自然現象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不少自然現象的好奇正在轉化為對科學的向往,他們越來越多地產生著“為什麼”,試圖用已有的知識去想象或找出一些問題的答案。同時他們也懷著對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帶著許多疑惑走進《科學》課堂。此時,教師必須結合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說明科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還要告訴學生,《科學》知識錯綜複雜,但有規律可循,隻要認真觀察和思考,每一個同學都能學好《科學》。總之,教師要用生動的素材和富於誘惑力的實驗來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激起學生學好《科學》的積極願望。

創設激趣情境,培養科學興趣

了解科學,親近科學,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是學好科學的前提,但隨著課程門類增多,學生學習精力的分散,加之《科學》內容的加深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學生由初期因新奇產生的興趣逐漸減退。麵對這一不利的客觀情形,要求《科學》教師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以彌補學科體係的某些不足,有意創設激趣的教學情境,誘發他們愛學、樂學的願望,並使之轉化為學會、學好的具體行為。

(1)言語激趣。

要對錯縱複雜的自然現象進行辨別、分類和解釋,必須借助於一係列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運用精確的、肯定的、果斷的、扼要的、邏輯的語言來表達。但是,過分的“術語化”和“理性化”往往使語言失去教學性,難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正常展開。因此,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輕鬆活潑、妙趣橫生、有“形”有情抑揚頓挫的語言揭示較為深奧的科學道理,能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語激趣不僅能調節學生的情緒和課堂氣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生動、詼諧的語言,極易使學生在情趣橫生的氣氛中頓悟到問題的關鍵。老師每一個真誠、善良、會意、由衷的微笑,飽含著對學生的尊重、鼓勵、讚許、支持、關懷和同情的真摯感情,學生從中獲得奮發向上、克服困難、奮勇拚搏的精神力量。

(2)懸念激趣。

通過懸而未決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對問題解決的關切心情,從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懸念,從而激起探究的欲望,對新的課題內容更感興趣,並做好釋懸,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從中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如學習了“重力”以後,設置懸念:假如地球表麵的物體不受重力的作用,我們身邊的世界會怎樣呢?學習了“摩檫力”以後,設置懸念:假如地物體之間沒有摩檫力的作用,我們身邊的世界會怎樣呢?讓學生充分想象,以進一步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3)實驗激趣。

因為科學素養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態度等因素與書本知識不同,不屬於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序性知識,或稱為經驗知識或默會知識。這類知識學生不可能通過簡單地記憶,模仿性操練學會,而是必須習得的。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與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曆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以其生動、直觀、鮮明的特點,極易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不少學生往往停留在由實驗現象本身引起的感知興趣上,教師在激發這種興趣的同時,應將學生看熱鬧的好奇心理和強烈的期待願望逐步引導到規範操作和重點觀察的目標上,捕捉反映本質屬性的特征現象,結合現象啟迪學生科學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主動地探索奧秘。

(4)遊戲激趣。

在講“合力”時,組織學生開展一個遊戲——撐杆遊戲。以小組為單位,站成一排抬起雙手與胸齊平,手心相對,五指並攏,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長竹杆放在所有人食指處撐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麵處,然後上移至原處。在這個過程中,若誰的食指離開杆子,便被罰下,若每組被罰下三人,就是失敗。其間同學們可以商議,看哪一組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遊戲特別強調所有人的一致性,結果雖然每組學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數組在開始不久就把杆子舉過了頭頂,然後就相互埋怨。每組做完後老師借此告訴大家,合作要求有一個領導,步調要一致,不能隻考慮自己;出現問題就相互埋怨,隻會把問題越搞越亂,不會把問題解決好。隻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討失敗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後老師挑選幾個同學做示範,告訴大家這個遊戲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學們認為老師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慮。這個遊戲很有教育意義,學生樂於參與,認識很明確,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精神,加深了對合作重要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