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技巧方法23
善於借鑒法
(一)
1918年2月,駐紮在中東前線的英軍第60師奉命進攻傑裏科。該師收到司令部指示,先拿下密奇曼希村,為進攻傑裏科作準備。師長派某旅脫離主力部隊,去攻占密奇曼希村所在的險要山頭。
該旅指揮官感到任務艱巨,再加上地形不熟,覺得難上加難。這時,一位叫吉爾伯特的年輕少校幫助了他。這位少校熟讀《聖經》,記得裏麵提到過密奇曼希這個地名。他打開《聖經》發現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腓力斯人在密奇曼希紮營……某日,索爾之子喬納森對替他提盔甲的青年說,來,讓我們到另一邊的腓力斯人的駐地去……喬納森在小徑上行走,尋找去腓力斯人駐地的道路。小徑的一邊有塊陡峭的岩石叫博澤茲,另一邊也有塊陡峭的岩石叫塞尼。博澤茲石朝北與密奇曼希村相對,塞尼朝南麵向吉比。喬納森對年輕人說,讓我們到他們的駐地去……喬納森和那位年輕人在半英畝土地上進行第一次衝殺,殺死了20人左右。”
這段具體的記載使吉爾伯特得到了關於密奇曼希路徑的重要情報,他建議旅長仿效喬納森。旅長派人經過偵察,發現道路恰如《聖經》中所描述的那樣,於是采用了少校的建議,改變了以整個旅作正麵進攻的計劃,派一連人去襲擊土耳其人。結果,這次襲擊完全成功。英軍隻有極少數人喪生。
時隔數千年,英國部隊重演了《聖經》中喬納森作戰的神話,竟然取得了成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了。
這個奇跡怎麼會產生呢?原來這個少校所用的動腦方法好。這個動腦方法就叫做善於借鑒法,即借鑒和利用別人的經驗為自己所用的方法。這一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為人們所運用。古人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借鑒法乃是利用他人經驗中與自己麵臨問題中的類似、相近、相通之處來動腦解決問題。如麵包發酵後變得鬆軟多孔,這是食品製作中習以為常的事情。有一家橡膠廠的老板,從這裏得到了靈感,將麵包發酵原理移植到橡膠製造中,竟發明出一種海綿橡膠。這種新材料的性能比普通橡膠還要優越,新產品上市後銷路極佳。另一家水泥製品廠看到海綿橡膠脫穎而出後,也嚐試用發泡原理進行技術革新,結果開發出質地堅而輕的“發泡”水泥製品。這種多孔混凝土內含有空氣,是理想的隔熱、隔音材料。還有人在生產合成樹脂時吹入空氣,讓樹脂發泡,結果得到的是超輕型紗布代用品。也有人把吸管插進肥皂液中吹氣,然後將發泡的皂液凝固,便發明出一種能漂浮水麵的鬆皂。
借鑒如同移植,就是將某一領域或幾個領域中成功的原理、方法、結構等,轉移、應用到新的領域以求創新的一種方法。這是科學發現的一種主要方法,大多數的發現都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而應用於新領域時往往有助於促成進一步的發現。曆史上重大的科技成果有時就來自借鑒。
古希臘時,敘拉古國王叫一個工匠做一頂純金的皇冠。皇冠做好了,式樣精巧別致,重量也跟給的黃金一樣重,宮廷上下人人稱好。可是國王卻起了疑心:工匠有沒有在皇冠裏摻進銀子?國王想起了阿基米德,便將他請來,要求他在不損壞皇冠的前提下,想辦法測定出皇冠裏是否摻了假?
這可是個難題。阿基米德回家苦思冥想了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當他的身體在浴盆裏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而且,他覺得入水越深,體重就越輕。“找到了!找到了!稱量皇冠的辦法找到了!”他跳出浴盆,欣喜若狂地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