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武術運動的競賽與裁判1
1.武術的基本知識
武術的起源與發展
武術的起源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製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製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鬥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
傳說炎黃時代,東方有個以野牛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鬥,特別善於徒搏角抵(摔跌)。他們頭戴牛角或劍戟樣的裝束,當與人交鬥時,除用拳打、腳踢外,最善抓扭對方,用頭頂觸對方,使之不敢接近。後人稱其為“蚩尤戲”。蚩尤的角抵是一種徒手搏鬥,包含賜、打、摔、抵、拿等多種方法,既可用於戰場,又可用於平時演練,對後世對抗性項目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曆代武術發展概況
原始的生產、生存活動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鬥技術,從而演變成近代的體育運動,在世界各個地域的人類活動中都曾出現,如擊劍、泰國拳等。但從原始格鬥術發展成擊舞一體,內外兼修的武術形式,則是由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1商周時期。商周時期(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256年),車戰是戰爭的主要形式,車戰所需的射禦技術和使用矛、戈、戟等長兵的技藝就成為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同時,拳搏與角力也是軍事訓練與選拔武士的重要內容,並形成了一定的競賽製度。當時,舞、武不分,合而為一,稱為“武舞”。它是將用於實戰格殺的經驗按一定程式來演練,是古代武術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由支離破碎向係統化演進的象征,也是武術套路的雛形。
2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軍事戰爭逐步由車戰為主變為步騎為主,使得兵器和武藝都有了較大程度的變化。這對士卒的選擇與訓練更加嚴格,促進了軍事武藝的發展。同時,具有表演性、競賽性與娛樂性的競技較為盛行,以擊劍為最,武術的功能向多樣化發展。隨著奴隸製的崩潰,軍事武藝逐步流入民間,其技擊技巧以個體性為基礎,在個體性前提下武術技藝向多樣化發展。隨著武術的多功能發展及技術日趨完善,從實踐中來的武術理論開始形成。如《吳越春秋》記載的越女論劍,理法深奧、論述精辟至今未失光彩。武術功能、技藝的多樣化,以及武術理論的出現標誌著武術體係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
3秦、漢、三國時期。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武術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有較多武術著作問世,如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武術流派雛形開始出現,如曹丕在《典論·自序》中談到劍術已有“法”,而且各異,便證實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基本取代了劍在軍事上的地位,而劍卻在非軍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漢代刀劍之術以及相撲、角抵在這一時期也開始東傳日本。
4兩晉南北朝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術在與文化的交融中逐漸與養生相結合。然而由於玄學盛行,追求煉丹與長生不老,其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武術的發展。
5隋唐時期。隋唐時期唐代長安二年(公元702年)開始實行武舉製,用考試的辦法選拔武勇人才,對武術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武舉製的創立無疑激發了更多人的習武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對唐代尚武任俠之風的盛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大推進了武術的繁榮發展。
6宋元時期。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以民間結社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撲社”等。“社”的形成,為民間武術傳授、交流、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宋代城市發達,在一些娛樂性的群眾遊藝場所如“瓦舍”、“勾欄”中出現了大量以武賣藝為職業的民間藝人。他們的表演不僅有單練還有對練,極大地促進了套子武藝向表演化方向的發展。
7明清時期。明清時期(1368年~1911年)是武術大發展時期,其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種和器械得到了大發展,武術作為軍事技術、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藝的多種價值為人們所認識和利用。自明代以來,以戚繼光、程宗猷、茅元儀為代表,對宋以來的武藝在技法、戰術和教學訓練方麵總結出較為係統的基本理論,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何良臣的《陣記》都總結出拳術是學習器械的基礎等循序漸進的教學訓練法則,並且明確提出了武術的健身強身功效。在清代,武術與道教養生、內丹術和導引術進一步結合,並逐步形成為武術內功。在此基礎上,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批注重內練的新拳種出現並迅速發展。此後,冷兵器在軍事上的地位明顯消退,由於武術具有健身、防身、自衛的功效,所以能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吸收傳統文化的養料,豐富鍛煉形式,升華技法理論,在不失攻防內涵的前提下,沿著體育方向不斷發展。
8民國時期。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中華民族積弱積貧,社會各界提倡國粹體育的呼聲高漲,中國傳統的武術為國人重新認識,一些以研究武術和開展武術活動為主旨的新興社團紛紛建立。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體育會”就是維持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民間武術團體。1927年,國民黨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並於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舉辦了兩次國術國考,進行了拳術、長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比賽;此外,還組織過一些規模較大的武術表演活動,如1929年的杭州國術遊藝大會及1936年的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等。與此同時,受西方先進體育教育經驗的影響,武術進入了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課堂;武術的研究也逐步開展,一些武術論著先後出現,如武術史學家唐豪的《少林武當考》、《內家拳研究》、徐致一的《太極拳淺說》等,都開始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武術。武術在民國時期有了極大的演變與發展。
9新中國武術運動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運動發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倡導發展武術運動。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1957年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並組織整理出版了“簡化太極拳”和一大批長拳類拳、械套路。這些套路成為在群眾和學校中普及武術的基本教材,促進了技術規格的統一。1958年,中國武術協會在北京成立,並於同年起草製定了第一部《武術競賽規則》,編定了拳、刀、槍、劍、棍五種競賽規定套路。這推進了武術訓練的係統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促進了武術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在國家體委統一指導下,各地相繼建立了各種武術組織,形成了一個廣泛的群眾性的武術活動網。武術社會化程度極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