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武術運動的競賽與裁判1(2 / 3)

然而由於缺乏經驗、組織不健全等原因,建國後不久武術界也出現過一些混亂現象。在1955年對武術運動“整理研究”的方針指導下,武術運動發展比較謹慎。後來的十年動亂對武術運動的發展更是一次嚴酷的摧殘,致使許多拳種和流派出現消退和失傳的趨向。與此同時,競技武術由於過分追求空中動作和藝術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武術的風格特點與套路結構,沒有真正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武術運動帶來了新的生機。1979年,國家體委發出了《關於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在隨後幾年對武術的調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查明了全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係”的拳種達129個。這項挖掘工作對武術事業的繼承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82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首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這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武術會議。會議總結了三十幾年來武術工作的經驗,提出了武術的方針任務和措施,為武術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後,各種武術組織蓬勃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形式的武術館、站、社、校就有一萬多個,各種形式的輔導站、教拳點數以萬計,全國參加武校活動的群眾約6000萬人。國家體委還於1991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評選“武術之鄉”的活動,進一步推動了群眾性武術活動的開展。武術運動進入大、中、小學課堂,走進軍營、農村的武術活動也日益活躍。不少地方甚至“武術搭台,經貿唱戲”,積極開發武術資源,如1988年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武術節,就是融體育、文化、貿易、旅遊於一體的國際盛會,展示了武術豐富的內涵和迷人的魅力。本著“積極、穩妥”的精神,散打運動通過十年定點試驗,於1989年也被批準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使武術的攻防格鬥技術在比賽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為了適應“全民健身”的需求,1994年,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國武術段位製”,並於1998年正式全麵啟動。與此同時,武術的學術研究也蒸蒸日上。自1987年首屆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後,每年都有這樣的一次研討會,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理論研究廣泛而深入地開展。

最令人可喜的是,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於1996年正式批準體育學設立武術學科專業方向博士學位點。這標誌著武術作為一門學科已邁入學術領域的研究殿堂,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它與體育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及社會體育專業並列為體育學科的五大專業門類。可以相信,今後武術運動必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科學化方向發展。

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和發展

把武術推向世界,擴大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影響,這對顯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發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1960年,中國武術隊出訪了前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了武術對外交流的序幕。隨後,國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術團、隊到國外表演訪問,為新中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貢獻。這些活動無疑對擴大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武術真正走上國際化進程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武術國際化進程

1982年底的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提出了“武術要開展國際交流,積極穩步地向國外推廣”的指示和號召,加速了武術運動的國際化進程。1985年是武術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是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體委將武術推向世界的決策;8月,在古城西安第一次正式舉辦了武術國際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自此,國際武術運動走上了有組織的階段。

1987年,在日本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武術開始成為正式的國際比賽項目。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由單項的國際比賽變成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比賽項目。經過五年的研討與籌備,在世界各洲際武術聯合會成立的基礎上,1990年10月,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宣告成立,並於1991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以後每兩年舉辦一次。1994年,國際武聯被世界單項體育聯合會正式接納入會,從而進一步確立了武術比賽的國際體育地位。目前,國際武聯已擁有77個會員國,該組織已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並已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希望將武術列為奧運會正式競賽項目。

在武術運動向世界推廣之際,它所根植的中國傳統文化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所認識和喜愛。在首屆世界武術錦標賽論文報告會上,有21位中外代表分別從文化的深層,諸如古典哲學、美學、倫理、養生等方麵對武術的豐富內涵和多功能價值進行了科學探討。“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武術已經成為溝通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作為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運動項目,武術必將為豐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內容,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有益的貢獻,更好地造福於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

武術的特點及作用

電視電影中令人眼花繚亂的目不暇接的打鬥場麵,運動場上武術運動員氣勢磅礴的鏗鏘有力的招式,西方人在中國武術團體表演時所報以的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和熱烈的歡呼聲。我們看到:武術,這一中華民族長期勞動生活和鬥爭中逐步積累和發展起來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向世界散發著強大的魅力,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大放異彩。

武術,是一種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與格鬥為主要運動形式,內外兼修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它與京劇一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的典型代表,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爍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玉盤中,其內在思想與外在表現形式無不滲透著儒家、道家、佛家的精神。

武術的特點

1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製服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采用。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它受到競賽規則的製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製,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能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

既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誌活動和氣息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係統一的整體。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製也很小。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