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攻防技擊性。武術作為體育項目,動作具有攻防技擊性仍然是它的本質特征,如散打的技術與實用技擊術基本是一致的,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隻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嚴格規定了禁擊部位和保護器具。作為中國武術特有表現形式的套路運動,雖然拳種不同,風格各異,有的還具有地方特色,但無論何種套路,其共同特點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動作構成套路的主要內容。雖然套路中不少動作的技術規格在原技擊動作的基礎上略有變化,或因連接貫串及演練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備攻防意義的動作,但通過一招一式表現攻與防的內在含義仍然是套路技術的核心。
3既有搏鬥運動,更有套路運動。中國武術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既有相擊形式的搏鬥運動,更有舞練形式的套路運動。這是其他民族和國家所沒有或少有的。在古代,武術由軍事技能發展為搏鬥運動的體育項目,有“角抵”、“手搏”、“相撲”、“擊劍”,以及較棒、較槍等等;發展為套路運動的體育項目,有“打拳”、“舞劍”、“盤戟”、“舞輪”、“使棒”、“使槍”等等。武術一直是循著相擊的搏鬥運動和舞練的套路運動這兩種形式向前發展著。後來隨著歲月的流逝,套路運動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占有了武術的主要地位,而且內容、形式、和流派越來越絢麗多彩,燦如眾星。根據拳種和類別的不同,套路有長有短,有剛有柔,有單練有對練,有徒手有器械。風格不同,各具特色。通過套路運動的練習,有利於發展人體的速度、力量、靈敏、協調和耐力等素質;以及勇猛、頑強、堅韌不拔的意誌。太極拳柔和緩慢,就更適合年老體弱和慢性病患者進行鍛煉,是一種良好的體育醫療的手段。
武術因其有著強大的功用和廣泛的適應性,幾千年以來,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延續不斷。首先,武術有著強外壯內的健身功用。對外能利筋骨,強關節,增體質;對內能理髒腑,通筋脈,調精神。比如長拳類套路,包括屈伸、回環、跳躍、平衡、翻騰、跌撲等動作,通過內在神情的貫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的積極參與,尤其是長期堅持基本功的訓練能加強人體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韌帶伸展性,加大關節運動幅度,有效地發展柔軟性。散打對抗中的判斷、起動、躲閃格擋或快速還擊等,對人體的反應速度、力量、靈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太極拳以及許多其他功法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運動,因此對調節人體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增強體質有重要作用。同時,武術是防身的重要手段。學習武術有利於掌握防身自衛的知識方法,提高人體的靈活性和對意外情況的應變能力。
其次,武術具有修身的作用。“未學藝先學禮”,“習武德為先”,培養武德乃中華武術的傳統。習武可以培養尊師重道、遵紀守法、見義勇為、講究公德、講理守信、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習武,特別是追求技藝提高的過程中需要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有利於培養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意誌品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有利於人的全麵發展。
第三,武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套路表演,還是散手比賽,曆來為人們喜聞樂見。唐代大詩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讚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描繪。漢代打擂台,三百裏內皆來”。都說明無論是顯現武術功力與技巧的競賽表演套路,還是鬥智較勇的對抗性散手比賽,都會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武術的發展有利於交流技藝,增進友誼。武術運動蘊涵豐富,技理相通,入門之後會有“藝無止境”之感。群眾性的武術活動,便成為人們切磋技藝,交流思想,增進友誼的良好手段。隨著武術在世界廣泛傳播,還可促進與國外武術愛好者的交流。許多國家武術愛好者喜愛武術套路,也喜愛武術散手,他們通過練武了解認識中國文化,探求東方的文明。武術通過體育競賽、文化交流等途徑,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4鍛煉意誌,培養品德。練武對意誌品質考驗是多麵的。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恒,堅持不懈的意誌品質。套路練習,要克服枯燥關,培養刻苦耐勞,砥礪精進,永不自滿的品質。遇到強手克服消極逃避關,鍛煉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戰鬥意誌。經過長期鍛煉,可以培養人們勤奮、刻苦、果敢、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習性和意誌品德。
武術的作用
1防身技擊作用。武術由我國古代的技擊術發展而成,其直接來源是攻防格鬥。盡管現代的武術屬於體育的範疇,然而技擊性仍然是它的本質屬性。通過練拳習武,不僅可以提高人體的各種身體素質,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衛的作用。另外,武術散打項目更是以攻防格鬥為目的,堅持長期係統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防身自衛能力,還可以為國防、公安建設服務。
2教育娛樂作用。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土壤中的中華武術,也必然以具有濃鬱的倫理思想色彩為其主要特色,尚武與崇德便成為習武實踐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麵。中華浩浩曆史長河中,關羽、嶽飛、戚繼光等無數民族英雄和武術家,無不是德行和技藝同時修煉,甚至德先於技。實行尚武與崇德的教育,無疑可以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另外,艱苦的習武實踐,對於培養人們良好的生活習性和意誌品質也具有積極作用。
中華武術獨有的審美情趣也給武術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套路運動的動靜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運動的巧妙方法、激烈對抗美,不僅能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給人以美的教育,還能在節慶集會時豐富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同時,以武會友,切磋技藝,還能擴大交往,交流思想,增進友誼,能為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3經濟作用。不同的曆史時期,武術表現的價值功能側重點不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傳統的武術在體育產業化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經濟價值越來越被更多的有識之士認同。首先,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武術能不同程度的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種武術表演、比賽、以及武俠文學和影視,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次,武術作為一種勞務,在進行武術教學訓練以及輔導等活動時,也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另外,作為一種資源,武術還能夠帶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武術服裝、器材以及各種武術書籍、期刊、音像製品等武術附屬產品的銷售,還有各種國際武術文化節等,都是以武術搭台,經貿和旅遊卻唱著精彩的戲。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武術發揮的經濟效益將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