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掌舵人,胡錦濤先生幾年前就曾要求全黨全國人民“不折騰”,一心一意搞建設。中共十八大的報告中也赫然寫著“不折騰”三個大字。
找了一本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想查一下“折騰”的確切含義。很遺憾,在“折”字之下有37個詞,卻偏偏沒有“折騰”一詞。突然覺得,我們這個最會折騰最有折騰精神折騰細胞折騰業績折騰曆史的民族,對於“折騰”卻沒有多少理論上的研究。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套用“至親無文”的思路與格式,隻能說至折騰而無理論了。折騰就是了,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什麼是折騰?
折騰跟折疊差不多,本來平平展展一張紙,幹淨素潔漂亮,卻要橫折豎折斜折,折來折去,折得滿身折子,滿身裂痕,不要說用來寫字,用來印報紙雜誌書籍,用來糊窗戶折紙花,用來當手紙都不合格。一個有思想有能力有事業心的人,本來可以幹出一番事業,卻被今天放在這裏,明天放在那裏,今天被捧到天上,明天被按入地下,空懷一腔壯誌,空有一身本領,殫精竭慮,不懈努力,到頭來一事無成。某些中國人的本事,是能把有用之人折騰為無用之人,能把天才折騰成庸才,能把前景輝煌的事業折騰得黯然無光。
往死裏整人是折騰。曆朝曆代猜忌、懷疑、讒言、飛短流長等等戧害了多少仁人誌士、國之棟梁。中國共產黨幾十年的曆史上,內部相互傾軋、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事不在少數,打AB團,搞清洗,搞虛無縹緲的所謂路線鬥爭,等等,傷害以至戧害了許許多多的仁人誌士。一個“反右派”運動,因為幾個幾十個“右派”,設“陽謀”定計劃下指標打了五十五萬個“右派”。而所謂的“右派”,絕大多數是中國共產黨內的精英,是民主黨派領導人,是專家、教授,是各地各單位各部門各領域的優秀人士、骨幹力量。到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被整治被整死的人才就不是五十五萬那麼少了。究竟是多少,也許寫文革史的後人們能弄清楚。
凡事問姓“資”姓“社”屬於折騰。“文革”後期,“反資產階級法權”,“批八級工資製”,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間隙更大,溝壑更深,分野更加明顯。“文革”之後,“兩個凡是”被拋出,姓“社”姓“資”的命題就更加敏感更加致命。中國人秉持的,還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原則和精神。改革開放之後的很長時間,“社”與“資”仍然是衡量事物性質與決策對錯的金科玉律、死框框、鐵標準。民間人士搞企業,雇八個人以下可以,因為那還不算剝削。雇八個人以上,便要被限製被懲治,因為那是在破壞社會主義,搞資本主義。八個人的標準是馬克思定的,他是依據什麼樣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實踐經驗定的,沒幾個人清楚,但中國人對於這一標準深信不疑。因為在雇工數量問題上爭來爭去,改革初期的發展步履蹣跚,十分艱難。
蓋了拆、拆了蓋是一種折騰。我在許多國家看到,人家的樓往往有一兩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曆史,而我們的,一二十年的樓就已是老樓,就要拆了重建。更有甚者,為了搞麵子工程政績工程,為了搞新規劃,建新街道、廣場,常常鏟新修的路,拆新蓋的樓。剛蓋起來感覺挺好,出去跟別人的一比,感覺小了矮了土了,回來馬上扒掉重蓋。這些年,拆遷是許多官員的主要工作,由於拆遷而造成的官民矛盾、經濟損失有目共睹,極其嚴重。
中國人的折騰,包括曆史的折騰,現實的折騰;物質的折騰,精神的折騰;理論的折騰,實踐的折騰;局部的折騰,全局的折騰;等等。
折騰是一種自損行為。民族的精神在折騰中萎靡,才華在折騰中損耗,良機在折騰中坐失,財富在折騰中化為烏有。中華民族吃折騰的虧吃大了!因此之故,“不折騰”這麼淺顯的道理也要由領袖人物出來倡導了,也要寫入黨的綱領性文獻了。但願中國人能響應黨的號召,響應黨的領袖的號召,鬆一鬆“階級鬥爭”的弦,不要再以“與人鬥”為樂,不要再折騰瞎折騰,如此,中華民族的前途一定是美好的,一定能真正強大起來。
2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