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跋(1 / 1)

2012年初,在籌備第二十二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的過程中,我將自己近三十年的雜文與學術成果進行了盤點,出版了八卷本的《牛撇捺文集》。當時的打算是,書博會之後,離開已供職九年多的新聞出版局,換一個新的崗位,同時,也終止雜文的寫作,去學學書法,釣釣魚,養養生。料想不到的是,書博會閉幕僅20天,我突發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右肩背疼痛難忍,不做手術,就難以正常地生活與工作。更未料想到的是,在我住院期間,接到了吉林《雜文選刊》社社長、著名雜文理論家劉成信先生的電話,他告訴我,他正在主持編選《中國雜文百部》,擬選我一部。這從精神上極大地鼓舞了我,某種程度上減輕了疾病給我的壓力,同時,從另外的角度,又讓我感到了一種壓力與動力。我想,就憑劉成信先生等對我的肯定與獎掖,我也應當將雜文寫下去,並且要追求新的高度。

我是七月份手術後出院的,八月下旬,到新的單位工作。在工作有一定頭緒後,我於十一月中旬開始寫作。經過半年多的折騰,便有了眼前這本小冊子。

我關注的焦點,我的取材,一如既往,仍然主要是政治文化。我希望能思考一些大一點的問題,希望對國民性的改造、再造,社會的良性發展能有點滴的貢獻。既然在食祿米,雖然不是“諫官”,但也應有些諫官精神,弘揚一下諫官文化,能夠“建言獻策”。

遺憾的是,我的雜文也一如既往地開掘得不深,寫得不夠從容,寫得過於直白。文學性、哲理性、敘事性、可讀性均不夠。對很多的問題,蜻蜓點水者有之,隔靴搔癢者有之,王顧左右而言他者有之。秉筆直書,做起來有時很難。而用曲筆,我一直運用得不好。因此對很多的選題,我寫得很費勁。

本書所收的近70篇文章,大多沒有在報刊發表,隻掛在了我們單位的網站上。

再過四年,我將進入花甲之年、耳順之年。但就目前的情況看,憂患意識、社會批判精神似乎未減,到那時也許耳朵也“順”不起來。心不順,耳何以順!我會像前輩雜文家嚴秀、牧惠、黃一龍、何滿子、魏明倫那樣,生命不息,雜文不止。這也許是雜文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存在價值。

感謝馬榮女士為我打印書稿;感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譚立群女士、編輯田燕女士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便利並嚴把質量關口。

向雜文界同行敬禮,向廣大的雜文讀者敬禮!

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