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學生的成功素質教育與升級理論指導

1.成功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

成功素質教育要求在全麵遵循高等教育一般原則的基礎上,重點把握並遵循創新教育原則、學生為本原則、個性發展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學以致用原則、開放辦學原則,並使這些原則在成功素質教育的各個層麵共同發揮作用。

創新教育原則

(1)基本含義

創新教育原則是指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基本價值取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在成功素質的五大體係中,觀念體係是核心,其中創新精神是觀念體係中的重要內容。成功素質教育就是要圍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方麵全麵實踐教育創新,並運用創新原則,開展辦學模式創新、育人機製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實現成功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創新的根本特征是變革,是進步,是超越,是人類本質力量發揮的最高表現,是人類最有價值的生命活動形式。有了創新,才有了人類對現實的不斷超越,才能推動人類從現有的水平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大學是知識與智慧的殿堂,同時更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行為最活躍的領地。以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模式、創新的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世界高水平大學共循的發展與騰飛之路。

(2)基本要求

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貫徹與實踐創新原則,必須從有利於創新的角度,大力營造廣大師生勇於創新、善於創新的環境。首先,要從戰略高度,樹立“隻有創新才有活力,隻有創新才能發展”的理念,形成“創新可貴、守舊失敗”的輿論氛圍,具有“敢試敢闖,不怕挫折”的創新心態,倡導“辦學自主、學術自由”的風氣,營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個個都是創新之人,天天都是創新之時,處處都是創新之所”的大學創新主流文化。其次,要搭建形式多樣的創新平台,包括融入國家或區域性創新體係之中,通過建立校校之間、校所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對外溝通與互創機製,搭建“外向型創新網絡”;采取多種形式,根據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選準創新項目,組建創新實體,打造“內向型創新平台”。再次,要為創新實踐提供優質服務,特別是在吸引創新人才、申報創新課題、創新成果獎勵、保障創新經費、人力資源集聚、創新成果評審鑒定、申請注冊、專利保護及其轉化等方麵予以切實保障。

建立有利於創新的激勵與約束機製貫徹創新教育原則,建立激勵與約束機製十分重要。一方麵,對教職工在教學創新、科研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麵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並與職稱晉升、評先評優、提拔任用等掛鉤。另一方麵,倡導學生大膽創新,對於學生在創新方麵表現突出的,可以通過獎勵學分、免修部分課程、享受獎學金等形式予以激勵;對於未能按規定完成創新課程、創新活動以及未獲得創新學分的,一律要求補修,或采取其他學籍管理措施加以約束。充分發揮各創新主體的作用,全校師生都是創新的主體。貫徹落實創新教育原則,必須重點在學校創新、教師創新、學生創新這三個層麵充分發揮作用並有所作為。

學校創新是全局性創新。在辦學思想上,要牢固樹立創新是學校靈魂和核心競爭力的理念,並內化到全校師生思想觀念和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圍繞成功素質教育根本目的,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擺在重要位置,突出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與課程建設上,要圍繞成功素質的五大體係,優化課程結構,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探索與推廣將知識轉化為創新素質的有效方法;在教學評價上,要按照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從有益於引導教學創新和學習創新,設計和完善教育教學測評體係;在學校管理方麵,要全麵推動體製創新、製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教師創新是教育教學創新的主體。教師創新包括教師的教育觀念創新、教育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創新等。專業教師要首先樹立“三種精神”:一是對已有理論的懷疑精神,隻有“懷疑”才會有對理論的拓新和發展;二是對前沿理論的批判精神,隻有“批判”才能夠創新地吸納和完善;三是對未知領域的創新精神,隻有“創新”才會有突破。在此基礎上,努力使教育教學活動成為充滿創新激情、點燃創新火花、激發創新行為的過程。實驗教師要善於將創新理論導向創新實踐,善於創新實驗教學的內容、程序和方法,善於通過實踐性教學檢驗和驗證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過程和創新成果。素質導師要從過去學生工作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圍繞非專業素質教育的基本職能,重點探索與實踐培養學生非專業素質、消除失敗因子、修補素質缺陷的途徑與方法,促成學生成功素質的內化。素質拓展培訓師和素質測評師所承擔的職能屬於全新的領域,更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行為,特別要在如何通過素質拓展途徑提升學生成功素質、如何通過素質測評引導學生完善自身成功素質等方麵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學生創新是創新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創新教育要求學生時時想著創新,人人都能創新,處處踐行創新。要具備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核心的創新個性。包括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開放意識和合作精神,敢於冒風險、不怕失敗的信心和勇氣等等。要有“博專結合”的知識儲備。擁有寬厚的文化基礎知識,才能避免思想的狹隘和行為的短視,為創新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判別專業發展方向,把握專業發展動態和趨勢,增強創新的實效性。善於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特別是對創新需求的敏銳預測和正確把握的能力等。學校和教師要善於跟蹤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並給予恰當的評價,以激勵學生永葆創新精神,參與創新實踐,提高創新能力。

學生為本原則

(1)基本含義

成功素質教育認為,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校一切工作都必須奉行“三個一切”的辦學宗旨,即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提高教育質量,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其落腳點是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一切為了開發、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

學生為本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學生為本就是要把學生特別是學生的發展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本體,一切教育活動都必須從學生的發展出發。

其次,讓學生得到個性發展和全麵發展,是學生為本原則在質上的體現。學生為本的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要求按照成功素質的五大體係全麵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同時,還注重對學生個性特征的充分開發。再次,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是學生為本原則在量上的要求。隻有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成功素質教育關於“人人都可能獲得成功”的主張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教師與學生是組成大學的主體因素,根據二者之間不同的權利格局,形成了不同的大學主體觀。

“教師主體說”:即學校和教師根據慣例以“行會”形式保護他們彼此的利益,構成“行會”的主體,支配著“行會”的教學和管理活動,學生則成了相當於商業領域中的“學徒”。這種模式的影響極為深遠,包括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以哈佛學院為代表的殖民地學院以及德國的哈勒大學、哥廷根大學等都是按照教師型大學的建製發展起來的。到當代,在許多大學依然存在這種影子。

“學生主體說”:20世紀中葉以來,在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先後步入大眾化發展階段,隨著學生人數與類型的增多,教育經費的緊張和院校競爭的加劇,法、德、美、日諸國高校都曾爆發過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的學生“革命”和“風暴”,學生對大學的行政、教學、科研、人事、經費等方麵全麵施加壓力,成為影響大學生存、改革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力量。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多方麵因素的影響,首先在美國形成了“學生消費者第一”的主體觀,並對當今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辦學原則產生重大的輻射作用。

所謂“學生消費者第一”主體觀,就是將學校與學生的關係視為生產者和消費者,通俗地說是賣者與買者的關係,是一種注重和保證學生權益,如獲得知識權、對學校與專業的選擇權、提出訴訟權、安全保障權等的“市場管理哲學”。成功素質教育認為,“學生消費者第一”是一種真正以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切身利益為取向的辦學原則,它強調質量、注重信譽、貼近市場。

成功素質教育吸納了“學生消費者第一”的“合理內核”,把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行為作為一種“智力投資”或“為提升素質”的一種投入,用經濟學的觀點,投資或投入是講求“回報”的,也可以說學生就是“消費者”,他們既然繳了學費,就應當享受優質的教育服務。用商業領域“顧客就是上帝”的觀點,學生利益是學校的“生命”,“一切為了學生”是辦學的宗旨,離開了這一點,學校無疑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學生為本”的最終落腳點就是人才培養質量。如同學生就是“原材料”和“產品”一樣,能否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為本”的原則是否得到落實。不講求培養質量的學校,縱使“名氣”再大,不過是徒有虛名。所以,成功素質教育主張學校的所有行為都必須讓位於學生的根本利益,堅持學生為本原則,滿足學生實現成功的需要。

(2)基本要求

牢固樹立“學生至上”的理念?成功素質教育認為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校教育教學必須堅持“學生至上”。學生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標;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既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須堅持學生至上,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題中之意。堅持“學生至上”,就是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服務學生。說到底,是在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的同時,使學生的潛質得到充分地開發。

堅持學生至上,就是要把學生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和個性開發為目標,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謀學校發展。“學生至上”是“學生為本”原則的核心要求。成功素質教育要求,所有教職工都必須是學生成長的服務者,“主人翁意識”的本質就是對學生的服務意識;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成為學生成才的服務內容,這一過程的“聚力指向”就是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學校的所有機構都必須是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服務站,其根本職能就是為學生提供全麵、快捷、優質的服務;學校的基礎設施都是學生享用的硬件資源,所有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必須圍繞學生的需要而展開,並對學生開放。隻有樹立這種觀念,才能實踐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以人為本”和成功素質教育所確立的“學生為本”。

“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是成功素質教育辦學的宗旨,是學生至上的最好詮釋。“一切為了學生”要求學校的一切部門、一切工作都要以服務學生為中心,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培養具備成功素質的人才,這是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為了學生”強調教育的範圍必須麵向全體學生,對他們的成長、成才負責,是整體性的發展和提高,絕不是對所謂的“好生”負責,對“差生”不聞不問。

“一切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教育質量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教學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基本途徑,處於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是服務於教育目的的,即為了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成功素質教育培養的學生的成功素質越高以及成就事業的學生越多,則教育質量就越高。“一切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實現了,“一切為了學生”才能落到實處。因此,“一切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是一切為了學生的保證。

“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成功素質教育認為,學校發展目標、發展主題、發展重點和發展途徑,應該且必須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基本價值取向,把學校辦成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放心、讓社會認可的高水平大學。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是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一切為了學生的根本保證。

綜上所述,“三個一切”最終可以歸結為“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是“學生至上”最直接的體現;“一切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著眼點就是“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校的發展”最終也是“一切為了學生”——既為了當前的學生,又為了未來的學生。“三個一切”的基本主張和宗旨是“學生至上”的集中體現。同時,隻有學生不斷發展且取得成功,學校才能獲得不斷發展的動力。因此,教育質量和學校發展都必須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圍繞著學生成人成才成功這個中心來展開。

個性發展原則

(1)基本含義

成功素質教育認為,個性發展原則是指教育要以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基礎,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的潛質,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個性特征,使其成為學生的優勢素質,促使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實現成功素質的全麵發展並最終走向成功。

個性發展原則的實質是從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著手,使教育具有針對性,使每一個學生準確把握自身的發展潛質和素質優勢,找到自己發展的獨特領域,實現自己成功素質的開發與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