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導向性。典型與榜樣,是組織價值觀的人格化和組織力量的集中表現。學校應通過樹立典型和榜樣以及領導者自己的身體力行,表明學校提倡什麼樣的行為,反對什麼樣的行為,以便使師生員工有看齊的人物,有利於他們規範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與學校組織目標的要求相匹配。
(6)因人施教
針對師生員工的思想個性,因人施教。
組織成員是在不同的社區環境、家庭條件、文化生活中接受不一盡相同的影響,從事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思想個性,要想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就必須因人施教,要根據他們的覺悟水平、心理需求、性格特點、職業習慣等來掌握他們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揚長避短。
(7)互補作用
根據管理對象和環境特點,發揮管理方法的互補作用。思想教育方法與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經濟方法是相輔相成的。針對師生員工的思想認識問題、教育改革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問題,隻能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來解決。但是,我們不能由於教職工的不同意見而停止教育改革活動,也不能因為少數人對學校工作目標或工作計劃持保留態度,就推遲決策的過程,因此,僅有說服教育,沒有行政措施,學校工作很難打開局麵。對於師生員工的嚴重過失行為,觸犯了校紀校規,甚至達到違法的程度,僅僅采用思想教育的方法,就顯得軟弱無力,無異於是對違法亂紀現象的縱容。這就需要將思想教育與法規製裁結合起來,以做效尤,才能有效遏止類似行為的發生。思想教育同樣要與經濟刺激相結合,才能有效地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隻有空洞的說教,人們看不到一定的物質利益,是難以激發其工作熱情的。綜上所述,思想教育方法隻有與其他各種管理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才能高效地發揮其作用。
思想教育的激勵法
物質、精神激勵法,即通過滿足教師的物質、精神需要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方法。教師的需要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複雜結構,若按其社會功能來考察可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大類。曆史唯物主義認為,滿足人們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是人們一切活動的客觀動因。
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有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否則就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所以物質需要是人們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需要。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說:“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生理需要視為最基本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在他提出的雙因素理論中,把工作條件、薪水等視為保健因素,如果這些因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就會造成職工的不滿,使人不安於工作。所以要重視人們的物質需要,並不斷滿足人們這方麵的需要。
教師是社會人,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需要生存和發展,這些都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這是客觀存在。因此,物質激勵是重要的。但是,單純的物質激勵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物質需要的激發力量是有限的,當他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便會使人在心理上產生緊張情緒,於是,人便會采取某種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一旦得到滿足後,這種需要就不再具有激發動機的力量。精神需要往往不容易滿足,像尊重和成就需要永遠也不會完全滿足,一旦得到了滿足,它對激發人的動機,支配人的行為,則有持久的作用。所以,被精神需要所激勵,就會有使不完的勁,就會產生強大而持久的推動力量。另外,當一個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都能滿足時,他往往追求精神需要,因為精神需要更有價值,隻有當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時,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和滿足感。因此,教育管理者不僅要設法增加人們的工資、福利待遇、獎金,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還要特別注意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要尊重人,相信人,理解人,給他們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環境,幫助他們獲得成就。
西方行為科學者們站在個體行為研究的立場上對精神激勵給予了極高評價。馬期格把歸屬感、自尊與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看成高層次的精神需要。麥克裏蘭的“成就需要理論”認為,對成就需要強的人來說,並不需要組織給他提供更多的物質報酬,隻需給他提供能使他取得工作成就的環境即可,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精神激勵也就夠了。赫茲伯格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績得到認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戰性、在職業上能得到發展成長等視為激勵因素,他認為這些因素的滿足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個群體,有著豐富的精神需要:
強烈的求知欲。教師是精神文明和先進思想的傳播者,這使得教師對人類科學文化知識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廣泛的渴求。尤其是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更加強了教師們這方麵的需求,教師們迫切需要學習與進修。
強烈的尊重需要。教師為人師表的職業,使得教師有強烈的自尊感,他們有獲得社會、學生、家長等尊重的強烈願望,並有著深刻的情感體驗。而且是否受到了尊重,關係到他們對教育事業的態度。強烈的成就欲。教師作為社會上高文化層的群體,他們具有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強烈的自我實現的心理,他們渴望把自己的知識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渴望自身的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同。市場經濟的發展所培植起來的人們的創新意識更強化了他們實現人生更高價值的心態。他們希望自己事業成功,希望自己有所作為。他們把自己能否取得成就看得異常重要。
教師的精神需要是非常迫切的,是較高層次的需要,它比物質需要複雜。精神的力量不僅能使人產生較強烈的動機,而且它還可以控製、調節物質需要。在強烈的精神需求狀態下,即便是某些物質需要一時滿足不了,廣大教師也能對工作保持穩定而高漲的情緒和積極性。所以精神激勵是不可缺少的激勵手段,學校管理者必須根據教師的精神需要的特點,采取恰當的精神激勵措施。
(1)千方百計為教師們創造學習環境,提供進修機會,滿足廣大教師好學求知的欲望。學校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為教師及時提供各種科技和學術信息,添置比較豐富的圖書、報刊資料。
(2)學校領導要誠心誠意地尊重和依靠教師,對教師應多鼓勵、多指導、多關心。領導要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教師,有事情多多商量。另外,學校應讓教師參與管理。據西方管理學家的試驗表明,職工完全不參與管理,隻是被動地接受管理,工作效率要降低39.6%。職工參與管理,工作效率可提高16%。這種工作效率的反差,可以說明參與的激勵作用。讓教師參與管理,使他們感到被尊重,教師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自然會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參與還能形成領導與教師之間相互關心、支持、諒解、配合的心理氣氛,使上下級之間關係更為融洽。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中工作,對教師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激勵。
(3)要為教師提供發揮其才能的機會,創造自我價值實現的條件。要為他們創造較為寬鬆的環境,使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去從事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要形成團結和諧的氛圍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他們能心情舒暢地從事教學、科研。在學校這個空間裏創造一個適合他們發揮聰明才智、有利於做出成就的良好的心理空間,並為他們出成就進行物質投入。
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一方麵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而另一方麵又是互相聯係的統一體。精神激勵不可能脫離物質激勵而獨立存在,它必然以一定的物質支持為基礎,否則精神激勵便會變成子虛烏有的空談。在物質需求得到相對滿足以後,必須運用精神激勵,隻停留在物質需求滿足的程度上難以激起人們更大、更持久的積極性,隻有兩者結合才能激發起人們更大、更持久、更有效的力量。隻有將物質與精神激勵有機、綜合、同步地實施時,才能取得最大、最持久的激勵效果。
5.學校計算機管理方法
計算機是指利用電子技術進行大量高速自動運算的設備,具有存貯容量大、自動化程度高、運算速度快的特點。計算機具有多項功能,如:運算——對輸入的數據進行快速準確地運算;處理——對信息進行加工以確定數據之間的關係,給人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資料;存儲——對信息資料、計算程序具有記憶、存儲功能。由於學校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數據、文字等信息資料,如果僅靠人力去收集、處理和存儲,必然給管理者帶來巨大的時間負擔,因此,為了提高管理效能,必須應用計算機技術。
學校信息和學校管理信息
(1)學校信息。
信息是係統內部建立聯係的特殊形式,是係統確定程度的標記,它反映了物質運動和變化程度,是物質的基本屬性之一。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依賴於學校信息,學校信息是指學校收集。加工整理後,能用於學校教育、教學、科研和經營管理的各種知識。圖形、公式、法則、數據、資料等有效情報的總稱。教育活動是對人類幾千年來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傳遞的過程,由此可知,教育的功能是通過信息傳遞實現的。
學校信息的內容紛繁複雜,包括教育法規、教育方針、政策及指示等指令性與指導性信息,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的情報信息、人事需求信息、財務管理信息、設備物資以及教學技術信息、學校環境信息、學校經營管理信息、教育教學研究信息、後勤服務信息,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信息,彙成了學校生命體的“血液”,使學校係統保持勃勃生機,同時它們也是學校決策的前提,是管理的關鍵因素。學校管理者必須樹立強烈的信息意識,高度重視學校信息係統的建設與管理。
(2)學校管理信息。
學校管理信息是一個係統,這個係統是由輸入、處理、輸出、反饋等四要素構成的,其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收集信息。及時、全麵、準確地獲取學校管理的內外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新的教育理念和觀念、社會對學校的評價與要求、家長對學校的期望,等等,內部信息包括學校師生員工的素質狀況、學校的設備配置、各類規章製度的建立、資金的流動、校辦企業的相關資料、學生的學習、各項教育活動的時間安排,等等。
整理信息。學校管理過程中存在著良美不齊的各類信息,有的是對學校決策具有參考價值的情報,有的則是混淆視聽的虛假信息,而且紛繁複雜。為了提取的方便,為了提高管理效能,就有必要對學校管理信息進行有目的地加工處理,去偽存真,科學地分類用咧,並通過計算機進行自動化處理,從而減輕學校管理人員個人時間、精力、能力上的巨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