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教研組的設置

教研組的設置應以有利於教學和開展教學研究為原則。一般應以學科為單位設置,同一學科教師在三人以上者,即可設教研組。不足三人,則可聯合相近學科成立教研組。

規模較大的學校,同一學科教師人數較多的,可在教研組內按年級設立備課組。

教研組長的選用

教研組長人選可由學校決定,也可由教師選舉產生。

搞好教研組的建設

指導教研組工作,加強教研組建設,學校領導應注意發揮教研組長工作的積極性,提高教研組長的獨立工作能力,以利於發揮教研組長作用,切不可越俎代皰,包辦代替。

9.教學工作的檢查與指導

教學工作的檢查

(1)教學工作檢查的基本要求

①必須按照教學工作計劃確定的教學工作目標、任務和要求檢查教學工作。

②要堅持深入實際,實事求是,保證檢查工作的客觀性、全麵性、真實性。

③堅持教學檢查的經常性和及時性。

④在教學工作的檢查中要堅持群眾路線。

⑤教學檢查必須和指導幫助相結合。

(2)教學工作檢查的內容

對教學工作的檢查,主要應抓好教師教學準備工作、教師課堂教學、教師的課外輔導和作業的留置與批改工作、教師對學習優等和差等學生的個別工作、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效果的檢查、學生學習的檢查。

教學工作的指導

教學工作指導從指導內容方麵看,包括了教學思想方麵的指導、教學內容方麵的指導和教學方法方麵的指導。

教學工作指導類別有:工作準備階段的指導,工作過程中的指導和工作告一階段後的總結性指導。教學工作指導方式有個別指導和集體指導。

教學檢查和指導是教學管理的重要職能,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對教學工作的過程實行有效的控製。

10.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

學校教學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務在於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是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教學工作的質量。兩者之間緊密聯係。

提高教學工作質量的途徑和方法

(1)明確提高教學質量的指導思想

①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必須堅持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②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③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全麵完成教學工作任務。

(2)建立提高教學質量的完整的工作體係

這一體係的基本模式如下:

這個工作體係,應當在學校教學工作主管人員統一領導下,按照教與學兩個方麵組成密切相關的兩個係列。教的方麵,由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年級備課組長→教師形成一個教學工作係列,每個層次都應有明確的職責。在學生學習方麵,由校長→教導主任(或政教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學生組成一個提高學習質量的工作係列。校長、教導主任要負責全校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分析、指導;年級組長、班主任則在校長、教導主任的領導下,負責對本年級、本班學生學習的組織與管理。學生幹部要協助班主任、任課教師作好本班學生學習的管理工作。

(3)對形成教學質量的諸要素實行管理

教學工作的過程,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教學質量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教學工作本身分析,形成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設備四個主要因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施教者,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者,在學習中處於主體地位;教材是提供教學用的專門書籍,它規定了教與學的內容;教學設備則是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條件。

(4)對教學工作全過程實行管理

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一個過程,有一定的程序。這個過程一般包括以下環節,即備課、上課、布置作業、輔導、檢查批改作業、成績考查、總結分析。學生的學習同樣也是一個過程。它是由預習、上課、複習、作業、小結等環節所組成的。這兩個過程,密切聯係、有機配合,同向或同步運行,教學質量就是在這兩個過程中形成的。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工作質量管理,就必須提高這兩個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質量。

教學工作質量檢查與質量分析評價

(1)教學工作質量檢查與評價的標準

教學工作質量檢查和分析評價的標準,應當根據教育方針、培養目標、學校教學工作的任務、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要求和內容來製訂。

教學質量標準應當包含:

①教學工作質量標準

②教學效果標準

③時間標準

(2)教學質量檢查和分析的方法

教學質量檢查與質量分析有多種方法,主要方法有:直接觀察法;評議法;比較法;追蹤分析法;因果分析。

11.教師管理的主要任務

學校管理工作中,教師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教師管理的主要任務為:

(1)根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切合本校實際,任人唯賢,擇優聘任教師。

(2)製訂本校教師崗位責任製,落實職責要求。

(3)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

(4)全麵規劃並製訂提高本校教師業務水平的計劃,認真實施。

(5)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切實解決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實際問題,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6)根據工作需要,製訂各種必要的規章製度,並組織執行,使教師養成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形成良好的教風。

(7)全麵考核教師和評聘教師職務,做好獎懲工作。

12.教師的職責和崗位責任製

教師的職責

教師的職責是指教師職權範圍內應負的責任。教師的基本職責有如下幾個方麵:

(1)教好功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2)做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4)組織好學生的課外活動。

(5)協調學校與社會、家庭的關係。

(6)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參與學校的管理。

教師崗位責任製

教師履行職責的經常化、製度化,就逐步形成了教師的崗位責任製度。現代學校管理必須實行教師崗位責任製,當前教育體製改革實行了校長負責製,也就要求實行教師崗位責任製。建立學校全員的崗位責任製,是實行教師崗位責任製的客觀要求。因為學校工作的整體性和育人工作的全麵性,決定了學校必須實行全員的崗位責任製。

建立教師崗位責任製的基礎工作是做好定編、定員、定工作量的“三定”工作。實行教師崗位責任製,要建立合理的規章製度,這是能否最佳履行教師職責的關鍵。

13.教師的任用與考核

教師的任用

學校對教師任用的製度主要有下列幾種:

(1)派任製。這種製度是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事業發展計劃的要求,統一分配師範院校畢業生和其他院校畢業生到學校任教。教師的人事升遷調轉,離退獎懲都由各級教育部門統一管理。

(2)聘用製。這種製度是指用一定契約合同,聘請有關人員來校任教,發給聘書,校長與被聘教師共同遵守聘約。

(3)代用製。為了彌補師資不足,學校使用代課教師。代課教師分為短期代用和長期代用兩種。

在學校教師中,還有專任教師和兼任教師之分。校長有權根據工作需要聘請兼任教師到本校任教。

教師工作考核

教師工作考核是指學校領導人員根據學校的性質、任務和培養目標,運用現代教育評價的理論、方法和可行的技術手段,對教師的素質,履行職責的態度、表現以及取得的成績,全麵地、科學地進行測定,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教師考核的內容因考核的種類而異,可分為全麵考核和單項考核兩種。

全麵考核包括思想品德表現、業務水平、工作態度和工作成績等方麵。許多地區在全麵考核教師時,把考核的內容歸結為德、能、勤、績四個方麵。考核須製訂具體標準,使考核有章可循,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門製訂,學校組織施行。

為了評價教師某一方麵的工作可作單項的考核。

進行科學考核,要有一定考核的方法。目前,對教師的考核一般采取平時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平時考核主要通過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指導、監督、檢查進行。定期考核一般采用個人小結、群眾評議和領導鑒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定的結果應向教師本人公布並存入教師業務檔案。

14.教師的培養與提高

教師培養與提高所依據的原則

(1)服從和服務於教育任務。

(2)堅持政治提高與業務進修統一。

(3)堅持當前需要與長遠需要相結合,正確處理係統學習文化知識、專業理論與學習教材教法的關係。

(4)堅持在職為主、業餘為主、自學為主的原則。

(5)統一規劃,區別對待。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對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要求。

教師培養與提高的途徑和方法

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在職教師培訓的規律,分類指導,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使不同職務、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得到提高。其主要途徑和方法有:

(1)脫產進修。

根據需要與可能,有計劃的選送教師參加教師進修院校脫產學習。

(2)在職進修。

①組織教師係統自學,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定目標、定內容、定時間、定進度,教研組督促檢查。

②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建立起類似工廠中的師徒關係。對新教師,指定有經驗的老教師傳、幫、帶,這不僅是提高年輕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而且有助於老教師的進一步提高。

③抓好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教研組組織專題討論,組織教學觀摩和經驗交流,組織教師相互聽課,可收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④組織教師參加電大或其他函授學習。國家已用電視衛星專門開設教育頻道,學校要做好具體的組織工作,給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此外,還可通過組織係列講座、專題報告、學術討論和校際協作等活動,促進教師的提高。

15.學生的常規管理

常規管理概述

學生的常規管理,即通過各種規章製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它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明確常規的指導思想,形成常規的規範和條理,建立執行常規的組織結構,常規管理的物質保障等四大要素組成。

學生常規管理的內容和形式

學生的常規管理,包括學生一日生活運轉過程的行為規範要求,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教育過程中的行為規範。在一日行為規範方麵,包括宿舍規則、進校規則、課前規則、課堂常規、課間規則、飯廳規則、離校規則、返校規則、家庭規則等。

在各類教育中的行為規範方麵,包括升降國旗的規則、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公共場所規則、三好學生條例、先進班集體條例、課堂學習製度(預習、聽講、作業、複習、小結等)獎懲條例、集會規則、勞動規則、圖書閱覽規則、實驗操作規則、軍訓規則、社會實踐規則等。

學生常規管理的實施

常規管理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遵守良好的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因此,在學生常規管理中,應抓好實際訓練工作,經常性檢查工作,遵守常規的評比工作,樹立先進典型的教育工作。使學生常規管理落到實處。

16.學生組織的管理

班級中的學生管理

(1)班級管理的概念。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班級的管理,即班集體中學生之間的相互管理。

(2)班級管理的目標。

確立班級管理的正確目標,是實現學生班級管理的基本條件。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這裏所說的學習,是廣泛意義上的學習。從學習的內容講,包含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麵的學習。從學習形式講,它包括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學校要通過學生各個方麵和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德、智、體諸方麵得到發展,這是班級管理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