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11.政治課教學對樹立人生觀的作用
樹立人生觀的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寓德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決定》對素質教育的德育方麵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1)思想政治課中的時政教育在高中階段,開設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常識,有助於學生深入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立誌為社會主義作貢獻;有助於學生深刻認識國家製度、民主製度、黨政製度等問題,增強民主意識,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加強民族團結,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特別是高中階段開設的時政教育課,更能使學生了解國內外大事,提高思想覺悟。
生活在市場經濟中的當代高中生,其經濟意識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注重“講實惠”。講實惠是一個很難一言以蔽之的問題。古人雲:玩物喪誌。意思是說,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就會喪誌氣和誌向。可見,這種講實惠的思想一旦急劇泛濫起來將是多麼可怕,它不僅會毀掉一批人,還會毀掉社會主義事業。通過經濟常識的學習可以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和消費觀!有助於學生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認識人生的真正目的。所以必須加強思想政治課中的經濟學部分。
(2)思想政治課中的人格教育培養和造就中學生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在高中的各學科中,政治課在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塑造方麵擔當著重要而特殊的任務,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過程中,政治課教學更應重視人格教育。
高中生正處在少年進入成年的路口,他們對於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價值和理想還很模糊,很容易誤入歧途。
通過哲學常識的學習,可以幫助高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讓他們了解一個人的成長不經過艱難困苦的磨練,就不可能獲得完整的人生。
通過高中思想政治課哲學常識部分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克服厭世主義人生觀、禁欲主義人生觀等等。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從而知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3)思想政治課中的主權觀念教育國家主權是指一國所固有的和處理其國內事物和國際事物不受他國幹預或限製的最高權利。在當今國際社會,圍繞國家主權問題而展開的矛盾和鬥爭不斷發生,國家主權問題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的高中學生,主權觀念則相對淡薄。我們要充分利用高三思想政治課教材已有的內容,緊密結合澳、港回歸、南聯盟問題時政熱點,加強對學生的國家觀念教育,這已成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課題。
高中生中有很多一部分即將年滿18周歲,我國憲法規定他們已經具有多項權利。通過政治常識的學習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價值取向,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實施自己應有的權利,完善我國的法製、民主!同時它還有助於學生克服集權主義、個人主義人生觀、克服純自由主義,成為一個愛國明禮誠信的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強而有力的接班人。
(4)思想政治課中的科學人生觀教育高中時期哲學常識教學,有助於學生正確對待現實世界、社會實踐。克服虛無主義,享樂主義,樹立樂觀主義人生觀,初步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同時思想政治課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科學理論、正確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領,各種偽科學、反動的迷信邪說就會乘虛而入,因此,必須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功能,大力宣傳科學知識,清除一切偽科學以防止毒害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發揮政治課教學作用的途徑
社會發展到高科技的時代,人的生活、工作、學習、事業,仍然受到世界觀、人生觀的支配。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承認不承認,一個人不是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就是樹立資產階級或封建落後的世界觀、人生觀,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我們必須正視這一現實。高中階段是一個人發育成長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中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途徑有很多種,其中高中政治課教學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政治課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發揮作用:
(1)強化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德育先於智育”。英國教育家洛克也說:“我認為一個人的各種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這也說明德育教育無論如何都應放到學校工作的首位,不要隻抓升學率而把德育虛化或程序化。而且,應避免說教和與學生實際脫節。德育應自然而然融於學校的其他教育之中。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是多方麵的,包括思想政治課、班主任工作、黨團或少先隊活動以及其他課程中的德育滲透等等,其中思想政治課以課堂教學為基本形式,是學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對學生進行係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徑。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得以實現的。
(2)講解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關係人們在生活中自發形成的人生觀,往往是不係統、不明確、不穩定的。隻有在一定的哲學世界觀基礎上形成的人生觀,才是係統的、明確的、穩定的,即自覺的人生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是密切聯係的。
世界觀是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他給人生觀提供一般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方麵,是世界觀在人生問題上的貫徹和應用。
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而一定的人生觀總是這樣那樣地表現著一定的世界觀。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個人的一生,在曆史長河中隻是短暫的一瞬,有人感歎生命的短暫和個人的渺小,認為,人生在世就應及時享樂。這種人不明白,沒有別人的奮鬥,怎麼會有他人的享樂更不明白對人類對社會一無所予的人更渺小、生命更短暫。
隻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會進步的事業中,為這一事業去奮鬥、去奉獻,他的生命才會在自己的那份貢獻中獲得延續,他個人的存在才能與社會和曆史融會為一個偉大的集體。新時期的青少年隻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3)加強對人生觀的引導在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經常關注社會和人生的熱點問題,並從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問題。如當青年報刊開展“關於人的本質是否自私問題”討論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在分析活動中加以指導。這種通過時間活動而或得的人生觀、世界觀方麵的認識,往往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回產生更大的積極作用。
(4)掌握人生觀形成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生觀教育,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實際思想情況。
高中學生各方麵正逐步趨向相對穩定和成熟的時期,思想品質具有從“經驗型”、“情感型”和“理論型”、“理智型”過渡的特點,自我意識和對立意識顯著發展,加之生活經驗的積累,對自然和社會已進入探索階段。
因此,可以對他們進行初步的馬克思注意科學世界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人的本質和人生價值,初步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5)進行人生觀的正麵教育高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雛形期。隨著高中學生生理、心理發育的日趨成熟,隨著他們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成人意識的日趨強烈,隨著他們的社會意識和參與意識的迅速增強,高中學生讀世界觀、人生觀問題的認識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對高中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教育是有心理和思想基礎的,教師應加強對他們進行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的理論教育。
針對學生實際,教師還要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並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和必須解決的人生課題。使他們初步掌握判斷人生觀、世界觀方麵是非美醜的標準,並以此去衡量各種客觀事物,指導自己的行動。
(6)理想教育同人生觀的結合對高中學生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不應脫離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提出一些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要求,要從新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出發,以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理想為基本要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目的、意義,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索取與奉獻、享福與創造、環境與毅力、機遇與奮鬥、學習與早戀等關係問題。
人生觀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如一切為自己的極端個人主義人生觀,吃喝玩樂的享樂主義人生觀,悲觀主義、虛無主義人生觀等。
(7)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學校教育不應隻是短時教育,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應加強學生學習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聯係。讓學生動態地觀察、體驗社會生活,為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這就要“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教材處理上也要打破本本主義,而應關注時世、關注生活,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8)正麵人生觀榜樣示範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事事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朱德的扁擔、毛澤東的補丁襯衣,周恩來穿了十多年的中山裝,這其間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通過典型事例給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榜樣。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對人生觀形成有重要作用,必須加強它的地位,使其更好的發揮對人生觀形成的作用。
12.體育教學中對學生人生觀的培養
體育教學主要以室外課為主。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也是以身體和思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項特殊活動,不僅在於育體,而且在於育心。毛澤東同誌曾經說過“體者,載知識之舟寓道德之舍也,無體則無的智者也”。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體育教學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已經從單純的生物觀逐漸向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誌、品質、智力和能力等人生觀、價值觀方麵轉變。學生時期是人生的花季,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
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課的有利條件,在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寓於體育教學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在增強體質,獲得體育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隻注重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而教師則習慣於發號施令,要求全體學生都統一到他所設計的“套中”,其結果事與願違。
在很多時候,由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完成工作失敗、師生交往的衝突等原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會隨課堂氣氛的變化而下降。這樣就要求教師:
(1)要在體育教師中從以往的“以物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從“生物體育觀”轉變為“人文體育觀”,實現“體育人文精神”與“體育科學精神”的有機配合,實現體育教育對主體性人格的培養,弘揚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