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想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首先自己就必須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在課堂上,教師對有關原理和觀點的剖析與闡述,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教師的人生實踐與經驗,並通過教師的人生實踐,了解教師對人生的看法,對人生的追求,從而感染和教育學生。
因此,教師隻有自身樹立了科學的人生觀,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教育學生,才能言傳身教,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教師自身的人生觀,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獲得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從教師身上懂得許多活生生的人生哲理,教師必須“正人先正己”,這對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是至關重要的。
合理運用啟發和引導
新課改必須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體現在課程改革和學科教學中。課堂教學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渠道,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徑。
當前高中生無論思想上還是行為上較之以往已大有不同,他們自我意識不斷增強,逆反心理也較大,這必然加大思想教育的難度;加上一些學生由於受種種思潮的影響,對哲學學科往往缺乏濃厚的興趣。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切忌“壓”或“灌”的方式,而應堅持平等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教學中能否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關鍵在於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回歸生活,注意啟發和引導。這裏所說的“引導”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朝著教師預定的方向和目標走去。
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達到這一目的?我個人體會,關鍵在於突出“趣”、“例”、“情”三個字。
(1)點綴趣味,寓教於樂知識本身是嚴肅的。哲學更是一門理論性強、知識量大的學科。它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既與生活息息相關,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學生由於第一次接觸,感到既陌生又好奇。
我們應善於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一方麵以此為苗頭,激發其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知識之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另一方麵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根據內外因相互轉化的原理,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生樂學、好學,實現“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化。
例如,在講到“事物是普遍聯係的”時,發現不少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便即興閑聊道:事物之間是普遍聯係的,舉個例子說吧。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縣官,他很喜歡畫畫,尤其是喜歡畫老虎,可他卻畫得不好,但又霸道的很,不準別人說不好。有一次,又畫了一副老虎掛在堂上,問一個機靈的下屬:
“你看我畫得像嗎?”“我,我不敢說!”“為什麼?”
“我怕。”“你怕什麼?”“我怕老爺。”縣官一聽,有些得意,便追問道:“老爺怕什麼?”“老爺怕皇上。”“那皇上怕什麼?”“怕天。”
縣官一想,對啊,皇上不是“天子”嗎?當然怕天。“天怕什麼?”“天怕雲遮。”“雲怕什麼?”“雲怕風刮。”“風怕什麼?”“風怕牆擋。”“牆怕什麼?”“牆怕老鼠鑽洞。”“老鼠怕什麼?”“怕貓。”同學們搶著回答道。“不”這時老師模仿下屬的口氣回答說:“怕,怕老爺畫的這東西捕捉。”
至此,全班學生哄堂大笑。老師接著笑聲強調說:“你們看,事物之間就是這樣普遍聯係著的啊!”這樣,使學生不僅領會抽象的道理,而且笑去了聽課的疲勞,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重新抖擻精神,集中精力聽課。
(2)捕捉事例,以事服人舉例是教學中理論聯係實際的一種常用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更是一門巧妙的藝術。哲學又稱之為生活哲學,舉例對其顯得尤其重要。
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結合例子加以說明與講解,既能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又可以借題發揮,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教育。為此,教學中應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增強說服力。在舉例的過程中堅持適量、適時、適度的“三適”原則。
適量指的是要精選典型事例。教師在課堂上舉例並非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效果,隻有恰到好處的典型事例才能使學生如夢初醒,恍然大悟;才能成為幫助學生理解觀點,強化識記,防止遺忘,啟發思維,發展能力,觸類旁通的“催化劑”。而不切實際的事例會使學生越聽越模糊,結果隻能是事倍功半,收益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