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學生而言,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即便是朦朦朧朧也無妨,因為兒童是發展中的兒童,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感知和領會,隨著閱曆的增加,當他二度閱讀該故事時,學生就能進一步領會其中的教育意義。例如,組織六年級學生再次閱讀《醜小鴨》時學生就讀出了“高貴的心靈”、“成長中的寂寞”、“是金子總會閃光”等主題。

綜上所述,兒童故事的教學不僅需要研究策略,更需要教師讀懂童心,擁有童心,而教師隻有通過大量的兒童故事閱讀才能在心性上重返童年。

10.語文教學中怎樣講好故事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一次講故事的親生經曆中,我進一步對曹雪芹此言的個中三昧有了深刻的體會。

一天,4歲的女兒又纏著我要聽故事。鑒於先前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效果不好,而自己積累的故事素材也幾近枯竭,“窮則思變”,我改變了過去的老套路,給女兒來了個新版的“司馬光砸缸”:故事的開頭並沒有什麼新意,當講到司馬光聽見“救命”的喊聲便向水缸跑去時,我戛然打住,向女兒賣起了關子。女兒等急了,迫不及待地追問道:“爸爸,司馬光跑過去又怎麼啦?你快講啊!”我沒有立即滿足女兒的願望,而是“另類”地問道:“小悟,爸爸考考你,假如你是司馬光,你會想什麼辦法把掉在缸裏的小朋友救上來?”“我馬上跑去叫爸爸媽媽來救他。”沒想到,女兒不假思索地就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假如爸爸媽媽都不在家,你又怎麼辦?”我立即給女兒創設了一個新的問題情景。“那我就跑去找老師。”女兒又幹脆利索地回答道。“假如老師也到外邊去了呢?”“那我就找周圍的大人。”“假如周圍沒有大人呢?”“那……”女兒稍微遲疑了一下,猛然看見陽台上豎著的晾衣杆,喜形於色地說道:“那我就用晾衣杆把他拉起來。”我連忙伸出大拇指,狠狠地表揚了女兒一通。然後,我才對她說:“你想不想知道司馬光當時用的什麼辦法嗎?”這時,我才將故事的後半部分告訴她,並反問道:“為什麼司馬光把水缸砸破就可以救出小朋友?”“因為水缸砸破了,缸裏麵的水就可以漏出來,小朋友就不會被水淹死了。”

故事到此結束了,思考卻剛剛開始。這次故事之所以講得前所未有地成功,是因為故事在整個過程中隻是一種載體,而孩子則充當著講故事的主體,她不僅得到了故事本身帶來的樂趣,還學到了故事之外的救生知識,更訓練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尤為重要的是,它刷新了我固有的觀念,讓我對故事的內涵有了全新的認識——講故事其實並不是一份難以應付的苦差,而是如此活潑有趣;聽故事也並不隻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滿足,而是在演練一套智慧的體操。由此及彼,我不禁對日日從事的語文教學有了如下三層追問:

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講法,一篇課文或一冊教材為什麼不可以有多種處理方法?蔡澄清老師有“點拔”教學法,寧鴻彬老師有“五環節”教學法,鍾德贛老師有“五步三課型單元反芻式”教學法,教師不同,學生不同,場景不同,心情不同,教學的方法也應該靈活、變通地運用。隻有充分張揚主體的個性,發揮個體的才情,不拘泥於固有、恒定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語文教學所固有的真實、鮮活、靈動、情趣。

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參與,語文教學為什麼不可以讓學生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然而,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往往完全背離了“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的理念,唯恐分析得不夠透徹,指導得不夠周到,把課堂當作教師展示才能的舞台,把學生逼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試想,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語文教學的生機和效益從何談起?毫不誇張地說,任何輕視學生能力的舉動都是荒謬的,任何擠壓學生主體的做法都是錯誤的。麵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轉換傳統意義上的角色,適當適時地從講台的中心地位“隱退”,把自己定位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對話者、激勵者,要充分相信學生,大膽地留出更多的“空白”,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對話,去合作,去調動情感,去馳騁想象,去填補那一個個欣賞的未定點,去構造自己心中獨一無二的“哈姆雷特”。隻有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互動,學生的身心才能得以解放並運轉,主體才能得以喚醒並激活,思維能力和言語能力也才擁有堅固而強壯的實踐之根,語文教學也才能夠枝繁葉茂、朝氣蓬勃!

講故事可以形成一種開放的格局,語文教學為什麼不可以形成開放的格局?一方麵,我們要打碎語文教學的圍牆,使語文真正與生活交融,讓語文課堂源源不斷地湧進生活的清泉,把多彩的生活當作語文的廣闊課堂,引領學生在與語文的親近中體悟生活,在對生活的體悟中親近語文。另一方麵,我們還要建立開放而科學的評價體係。也許,“雪化了變成春天”被判為錯誤的悲劇不會重演,但我始終有一種擔心,如果是在課堂上,老師會不會給這些並不另類的答案一種另類的待遇?顯然,女兒沒有學司馬光當年搬起石頭來砸缸,但你能說她的答案不對嗎?畢竟,她的智力和閱曆還達不到想出標準答案的程度,又何必要求她像司馬光那樣聰明多思、善於應變呢?何況,她的力量還不足以搬動一塊石頭,說不定,人還沒搬起石頭來砸缸,石頭已經砸在孩子幼嫩的腳上,那樣,豈不救人不成反添亂?我以為,如果不改變陳舊的評價觀念,不建立動態、開放的評價體係,不能在知識與能力、記憶與實踐、傳授與建構、接受與探究、結果與過程、單一與多元等矛盾中選取正確的元素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語文教學永遠隻能在低效的死胡同中碰壁!

每一個故事都可能存在一種最有效的講法,語文教學這座資源充裕的礦藏也有一種最為有效的開掘方法,或許,形成一種開放的格局,創設一個廣闊的沒有既定答案和發展流程的背景,讓學生身處其中去參與、去感知、去想象,讓他們大膽去建構知識,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這種開放式的雙向參與和互動的做法要比鎖閉式的單向傳輸和接受的做法更符合學生心理和現代教育理念,也更能讓學生在民主氛圍裏通過主動思考和親身實踐學得高效。

11.故事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

在技校上語文課相對於其它科目無任何優勢可言,這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要說它的難度係數有多大,我隻想講個故事說明:

03級有一個班要選一個語文科代表,讓班上願意學語文的同學舉手,結果隻有一個人舉了手,班主任別無選擇的把她定為科代表,可是軍訓結束後這個種子選手退學了。這雖是一個特例,它卻從一個側麵說明了語文教學形勢的嚴峻程度,令人不寒而栗。俗話說:鈴還須係鈴人,要改變這種狀態必須找出問題的症結,對症下藥。

中、小學應試教育把學生推入了語文學習失敗的泥沼。學生來讀技校,就是因為考高中成績不行,無外乎人們常說的語數、外三大門成績不理想,三大門中首當其衝就是語文。我們的學生就是經受人生的第一個失敗後而另起爐灶改學專業,希望用專業技能遮蓋語、數、外方麵的不足。而現在又上語文課,他們年少的心裏能不煩嗎?能不想把它扔到太平洋裏去嗎?所以作為語文老師你能無視這個現實嗎?

字、詞、句、拚音、語法枯燥乏味,讓學生望而生畏。大家都知道語文教學中的字、詞、句、拚音是基礎,這就是蓋樓房的建築材料,這種教學就象鋼琴練習曲,很是單調,又容易搞錯。有些東西專家還在討論,初中教師就要求學生做答,憑一個初中生的知識量去完成專家、學者的工作,不是勉為其難,能不讓他們生畏嗎?中國有一句話叫:惹不起還躲不起。所以在讀技校時他們想繞過去,作為教師對學生想繞過攔路虎的想法我們不應該理解嗎?

無病呻吟,假、大、空的作文訓練,讓人頭腦發暈,摸不著邊際,因此使他們恨語文。有些學生講,現在初中每周兩篇作文,每天一篇日記,老師都要檢查的,結果為了應付是東拚西湊,空話套話,無病呻吟,甚至有些學生一通亂抄。這種訓練方法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反而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所以我在此呼籲,技校語文教育再不能重複過去的老路,而應該麵對實際采取新方法,及時扭轉乾坤,否則這課真是無法上下去了。本人在長期的摸索之中,發現把講故事的方法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之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當然這隻是我嚐試的多種方法中的一種,目前還不成體係,在此奉獻出來,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用故事引發學生的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故事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老少鹹宜,技校生當然不會例外。

我講第一堂課時沒有講課文而是講文學史。列舉各大朝代的文學現象,大部分學生知道唐詩宋詞,那唐以前宋以後呢,大家七嘴八舌終於湊了個八九不離十。當談到上古神話時,我講了女媧造人的故事,接著講了希臘神話中關於人的來源的故事,講先秦散文時我講了說客們周遊列國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老師隻是信手拈來,但學生卻興味盎然。我上第一節課前有一半人已從早讀睡到上課,上課幾分鍾後他們終於醒了,頭腦興奮起來了,不時發言,再無人打瞌睡了。所以我說故事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興奮劑,在麵對一群懨懨思睡的學生時是不能不用的。

用故事激發探索的欲望

在語文教學中對於作家的介紹,特別是著名作家的介紹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給學生介紹一個作家,就是介紹一位新朋友,必然引起學生對這位新朋友的關注,進而去關注他的作品,這樣又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麵,增加了知識容量,有四兩拔千斤的效果。

例如我在介紹莫泊桑時講到了他的代表作《羊脂球》;當我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因為根據課文的需要介紹了《水滸傳》的序言和高俅發跡等與課文有關的故事;介紹巴金時介紹了《愛情三部曲》的故事梗概。這些優美的故事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有好幾個班的同學都到校圖書館去借來閱讀,這樣既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又提高了他們的文學鑒賞水平,更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真是一石三鳥。

用故事引導深刻的思考

學語文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引導學生思考,十六、七歲的技校生是很有頭腦的,任何概念化、程式化、簡單化的東西都會使他們生厭,失去學習興趣。我在講《提醒幸福》時並沒有簡單地問他們,我們幸福嗎?什麼是幸福?有人說理科就是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文科就是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什麼是幸福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無人能定義,於是我在導入新課時講到國外有本雜誌《讀者文摘》曾作過這樣一個調查,征詢幸福的定義,答案五花八門。而中國《讀者》也就這個問題問過許多人,其中有一個將軍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是西藏的一個奴隸娃子,西藏和平解放時有一個解放軍給了我一塊糖,晚上當我一個人在羊圈時,便拿出來舔了一下,那滋味真是沁人心脾,十分美妙,感覺幸福極了,於是我又把它包起來,過一會又拿出來舔一下,就這樣舔了包,包了又拿出來舔,一晚上才吃完那塊糖。後來我參軍做到了將軍,吃過了許多山珍海味,但是再也沒有那晚上的感覺。所以我說幸福是一種感覺。”不知同學們用心感受沒有?所以今天我們要提醒幸福。而畢淑敏閱盡人間滄桑,在這篇文章中厚積薄發,深入淺出,看似平常的話語蘊藏了多少故事,這些故事中又蘊藏了多少人生的感悟啊。如果不把它們挖掘出來。奉獻給學生,那該是怎樣的浪費呀。

記得我在廣告班講廣告一文時講到廣告的寫法,師生都有覺得淺顯、平庸,但我讓同學們回憶一則中央台的公益廣告,有一個學生說:“媽媽,洗腳。”於是我就給他們講了這則廣告背後的故事:這則廣告的創意來自一個大學輔導員,他說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傳統美德,但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更多的體現在行動上,所以他號召大學生們在假期裏給父母洗一次腳,結果大家很難做到。我問同學們:“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洗一次腳就這麼難嗎?而生養我們的父母給我們洗過多少次腳?”這個廣告做的好,也應了“紅金龍”的一句廣告詞,“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所以我們每講一個故事都應該是刀刃上的好鋼,龍的眼睛,能起到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