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及時反饋,調整感知

觀察的目標存在於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學生很容易被某些無關特征吸引。觀察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對事物的屬性進行鑒別、引導,使觀察的主體與背景分化,特征與表象分離,精華和糟粕分裂,使學生知得更深、更廣、更準。

例如:作文《我的爸爸》,學生對父親特征把握就會有差異:首先,爸爸愛抽煙,愛穿西服;其次,爸爸很壞,愛打人、罵人(雖然也關心我,但經常批評我成績不好);最後,爸爸非常愛我、關心我(雖然我經常因為成績不好挨批評,但我感受到了他的愛)。

顯然,第一點是對父親的表麵特征的感知,知父甚淺;第二點是對父親特征的錯誤感知,不是本質特征;第三點才是父親的本質特征。通過及時反饋,啟發觀察,對比區分,學生對父親特征的觀察準確性提高了,作文也充滿了活力,同時為下一次觀察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進行觀察指導,老師必須以孩子的眼光“蹲”下來看世界,及時引導,適時調控,這樣學生眼裏的將是一個充滿歡樂的小世界,老師才是深受他們的“大導遊”,他們的作文中才充滿了享受世界的樂趣。

13.創設開放式的作文教學

作文既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反映學生語文能力不過關的重要標誌。由此可見,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位置。

提起作文,教師皺眉,學生歎氣,把作文視為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再強的學生也寧願多做些基礎知識題,而不願涉足作文,這種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因此,需要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對作文教學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並且通過研究,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提高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地習作和充分體驗作文的樂趣。

樹立作文質量觀

在作文教學中,要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高標準,嚴要求地組織學生作文。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有些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在作文時,做到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有中心,有條理,還要講究表達的技巧、結構的安排等。這種麵麵俱到的要求,使學生無所適從、望而生畏,促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差距日益懸殊。

長此以往,隻會造成學生作文差異不斷加大。因此,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注意麵向全體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承認學生的差異,對不同學生分步要求,做到:既讓優等生吃飽,又要讓後進生吃好。對學生的要求如下:

優等生要做到,作文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條理清楚,有好詞佳句。

中等生要做到,作文內容較具體,語句較通順,能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後進生要做到,語句基本通順,有一定的字數,能基本正確運用一定的標點符號。

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1)分步實施作文教學培養後進生的寫作興趣。學生作文能力參差不齊,尤其是後進生距離課程標準的作文要求甚遠,要讓他們完全達到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老師要對本班學生的實際作文水平做到心中有數,並且設置出一個個“門坎”,逐步對後進生提高要求。比如:如果學生對作文題無從下手,就可以通過幫他記錄和記憶生活瑣事的辦法,先使其做到有“真情實感”地寫文章。

過一段時間後,再有針對性地幫他把句子寫通順,標點符號用正確。最後,再幫他把內容寫具體。如果這些後進生達到了某一個要求,那就給他打“A”,而不去考慮其他幾個方麵怎麼樣。

這樣,學生就會慢慢地消除了怕寫作文的顧慮,產生能寫好作文的信心。當然,這種過程比較漫長,需要教師們有足夠的耐心和自信心。

(2)抓住契機提高水平促使優等生體驗寫作成就感。

①讀利用早讀、午讀、作文評講課等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自己的作文或其他優秀文章,讓學生從中體驗寫作的成功和汲取別人寫作的長處。

②創對班上一些作文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在他們不滿足於寫好課本中要求的幾篇作文時,教師應把他們的視野帶向更廣闊的天地。充分讓他們嚐試編童話劇、寫小說、寫科技小論文、寫調查報告等,可以不管他們寫的這些文章的格式、結構、行文是否完全符合要求,隻要他們思考了、動筆了,並迸發出了創新的火花,就應該為他們喝彩,就要為他們創設交流發表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③演例如:在看圖作文教學中,可通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模仿圖中角色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或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小品等。

④展利用宣傳欄、廣播站、實物投影等途徑展示學生優秀作文和優秀文章,充分發揮榜樣教育和示範作用。

⑤獎教師可利用各種機會,不定期進行專題征文比賽,並評出一定的等次進行表揚獎勵。當學生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時,教師應適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建立作文素材庫

作文內容空洞無物、不具體、不生動,是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通病。著名詩人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課外”。開發課內外資源,加強小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建立開放式作文素材庫,是有效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好辦法。

(1)學會積累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物記錄下來,讓學生把從報紙上、電視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義的新聞記錄下來,把生活中發生的值得記錄的事情記錄下來。這些積累的種種“生活小鏡頭”,將為學生日後作文提供生活素材,將會成為同學們作文內容的源頭、活水。

(2)學會挖掘寫作資源皮亞傑曾經說過:“對於孩子來說,從他一來到這個世界,他的一舉一動無不都是以模仿為基礎,正是這種模仿,才成為日後形成思維的準備”。

①利用圖書館資源充分利用校內外圖書閱覽室的作用,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查找相關資料,不斷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加強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提高學生作文的深度。

②閱讀報刊雜誌充分提供機會,讓學生搜集時事資料,深入了解國內外信息,拓寬學生知識麵,增加學生寫作的廣度。

③查找網上資料鼓勵學生充分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進行網上查詢信息資料,從多層麵拓寬學生的求知視野。

④參加實踐活動結合學校和社區開展的各類活動,教育學生善於發現和積累活動中有益的東西,並逐步形成寫作材料。通過以上各種形式,讓學生把平時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一些優美的詞句、廣泛的信息和經典的事件“儲存”起來,時常誦讀,作文時能活學活用,便使作文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