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開放式的指導課
傳統的作文教學,老師講得多、深、透,等老師作前指導結束,學生已失去作文的興趣,而開放式的作文指導是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再給以明確具體而有效的指導與幫助,或者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以達到寫好作文的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激發寫作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穎的作文課導入會讓學生興趣盎然。如指導學生寫《XXX,我想對你說》一文,先讓學生讀一封《班長,我想對你說》的信,創設了一個說話交流的情境。
再如,要求學生寫一篇關於小發明的文章,可對學生說:“這次作文,請大家想想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什麼不便,請你動腦筋展開想象,寫寫你的小發明,把你小發明的樣子、用途介紹清楚,然後進行組織評比,看誰設計的小發明最出色。”
(2)拓展選材的空間現行教材對作文要求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給了學生更廣闊的選材空間。如第十冊第三單元的作文要求是:“你願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紹給大家嗎?使人們對你的好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七單元的作文要求是:“這次作文不出題目,也不限製內容範圍,請你自由寫。寫大自然秀美的山川,變幻的風雲、雨雪;寫千姿百態的事物、各種各樣的人,寫自己的愛與恨、快樂與煩惱,寫自己的幻想、夢想、理想都可以。”
針對此類作文,教師要認真領會要求,不但不能強製要求學生必須寫什麼,不準寫什麼,還要讓學生選擇自己能寫、會寫的內容,讓學生自由地發揮。
(3)保證時間的充足明確作文要求後,要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既可同桌之間,也可以是四人小組之間,還可以是全班同學,可以互相交流自己準備寫什麼,也可以交流自己準備怎麼寫,對別人說的你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你的感受,我的認識,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補充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4)提供正確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不是滿堂灌,而是在學生思維“卡殼”處。在學生有問題、有疑惑時適時地點撥指導,話不在多,而在於“巧妙、精當”。如指導《XXX,我想對你說》,學生在欣賞了老師提供的《班長,我想對你說》時,已明確了作文的要求是:有真情實感,結合具體的事例寫。
老師沒必要再在作文的要求上羅嗦,隻須在寫作的對象上再點一下:既可以對某一個說,也可以對某一類人說;既可對熟悉的人說,也可以對陌生的人說。在學生作文時,教師要巡視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
形成互動式的評價
傳統的作文評價,教師是評價的主導者和權威,開放式的作文評價應該是互動式的。在互動式的評價過程中,有助於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於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
(1)學生自主評價作文完成後,要讓學生根據要求對自己的文章作出點評,給自己打個等次。也許有的學生會對自己的作文評估過高,也許有的學生評價會過於謙虛。作為教師,不要管學生點評的質量如何,隻是為了通過點評,讓學生再次讀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自己寫作的過程,加深自己對作文的了解,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學生相互評價在作文教學中,可通過讓學生與別人交換作文本,對彼此的作文進行互讀互評。學生看學生的作文,可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同齡人所寫的作文有一種親切感。能發現作文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對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
(3)老師總結評價評改學生的作文,除了任課老師評改外,還可以調動家長參與評改。這樣,一方麵可以讓家長對自己的老師以對話的形式寫出評語,既評學生作文,又評學生“點評”,一般以肯定、鼓勵為主,根據分層目標,因人而異給每位學生的作文打出等次,並對學生的點評進行評價。較好的評為“A”,很好的評為“A+”。同時,邀請家長一起來看孩子的作文,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的作文情況。
(4)部分麵批麵改針對部分後進生,為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應該對這些學生區別對待,一方麵對他們降低盡快提高的寫作水平,達到作文指導的質量,達到作為不可能像優等生一樣,要求他們在寫作文時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條理清楚,有好詞佳句,而應該根據他們的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單獨指導,肯定他們的優點,指出不足之處。
如果是實在寫不出一篇完整作文的,可先讓他進行片段的練習,循序漸進,寫出一篇有一定的字數,語句基本通順的文章。
14.中小學作文教學的指導
為何怕寫作文
都說學生怕作文,其實,最怕作文的是我們語文老師。怕作文,並非我們不會寫(不會寫的大概也有,極少數),而是沒有寫的習慣。中國有句老話,叫“習慣成自然”。
有了寫的習慣,動筆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沒有習慣,寫起來就多大話、套話、廢話,多模式、程式、老式,出籠的文章不要說給學生示範,就是自己看也覺得臉紅,於是索性不寫,僅靠以前的語文功底和工作中接觸的學生習作來“教作文”。
長此以往,能寫作文的語文教師怎能多起來?擅長此道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了。以前教師兼作家的很多,葉聖陶先生等就是。現在呢,幾乎聽不到、看不到了。
該寫作文,卻沒有寫的習慣。這裏有語文教師個人的原因:喜歡寫作的畢竟很少,外麵的世界又太精彩,筆耕爬格子的魅力畢竟有限;也有學校教育製度的問題,今天的語文教師大多兼任班主任,德育活動多之又多,對語文教學勢必造成衝擊,體現在“下水”上,便是能不寫就不寫了。
而我覺得,真正的問題不在教師本身,而在於我們社會大氣候——客觀上,語文教師沒有必要寫作文。
目之所及,沒有任何法規明確要求語文老師寫作文。絕大多數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也未作此要求。倒是上海、北京這兩個大都市與眾不同,明文規定語文教師一年要寫多少多少文字,前者還把這些要求寫進二期課改語文標準,但是據了解,這些還有待貫徹與落實——許多教師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
既然如此,語文教師也就沒有必要自加壓力,咬著筆杆寫文章了。
那麼,往深裏問,該寫,卻不寫,這又是為什麼呢?教師專業化遠未被社會重視,語文教師尤甚。音樂老師會唱歌,數學老師能做題,語文教師呢?自然也該能說會寫。這是天經地義,不用質疑的。
作文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也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遺憾的是,我們的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似乎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讀寫在語文教師專業化中的重要作用與奠基功能,忽視了讀寫在教研活動、校本研訓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教師缺乏專業成長的緊迫性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