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作文評分“四招”
評分是教學手段,故有如下“四招”:
(1)真心誠意給滿分以前,我自己作文,從未得過滿分;後來,我批學生作文,也未曾給過滿分;再後來,我做了教研員,還是沒有看到或聽到哪個學生的作文得了100分。
在絕大多數語文教師眼裏,學生隻是學習作文而已,如果哪一次寫得比較出彩,無論如何都要挑點刺扣點分的,否則“我這個教師的水平體現在哪裏!”——這幾乎成了作文教學的“真理”。
誠然,學生不是作家,作家的作品尚且不可能十全十美,那麼何必用那個好像永遠存在——實際又永遠達不到的標準來苛求學生呢?大膽地給學生100分吧,隻要你覺得這篇作文真的很好,好到裏麵的瑕斑無法掩蓋作文的亮色和光輝!
想一想吧,連高考都有滿分作文,為什麼準備更充分狀態更放鬆構思更精致的日常作文就不能得滿分呢!有人也許擔心給滿分會帶給學生負麵影響,我以為這實在是多慮,誰能經常得滿分呢,更何況有鑒在先。一些學生數學競賽不也經常得滿分,他們驕傲了沒有,退步了沒有?
(2)超乎常規打“反分”好學生高分看得多了,也會不以為然;中下學生的作文老得六七十分,時間長了就會失去感覺。怎麼辦,我在學校教書時,想出了打“反分”的方法。
對好學生的平庸之作給低分(本來要給中等分數),對中下學生的努力之作打高分(本來也要給中等分數)。每當發下作文本,這些學生都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馬上翻看教師評語,分析自己“急降(升)”的原因。
為了讓分數成為調控教學的一種手段,我往往給這時的好學生一個比較高的評價,先誇學生以前取得的成績,然後直言本次作文有幾條不足,“刺激”並引導學生走出低潮;對中下學生,則先羅列本次作文存在的不足,再好言好語鼓勵,使學生意識到雖有問題,但隻要努力,完全可以再上層樓。
(3)新舊有別用“雙分”學生的作文基礎有別,而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因此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無論怎樣努力,分數老在原地“徘徊”,其積極性和上進心受到極大影響。
對這種學生的作文可以打兩個分數:一個分數為基礎分,根據學生語言、選材等作文基本功來定;另一個分數則根據本次作文訓練重點而定,如果學生在這一點上作得較好,就給高分或滿分。一篇作文兩個分數,既使學生受到鼓勵,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了前行的勇氣和勁頭。
實踐證明,新舊有別,特別適用於中下學生,能使他們重樹作文信心,走出作文困境。
(4)查缺補漏延評分在評分時也可采用延遲評價的辦法,或曰“二次評分”。第一次隻指出問題或幹脆不指出問題,發回學生修改後再打分。如此暫不打分,並非對學生作文中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是相信學生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一個“查缺補漏”的機會。這種評分適用於任何學生,尤其是那些好學且有望進步的學生,對那些不夠努力但完全可以寫得更好的學生也頗有效果。
由上可見,分數不隻是分數,作文評分不是要給學生一個結論,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充分發揮其發展的功能,使分數成為激勵,成為催化劑,成為適度的焦慮和合理的壓力,成為提高作文能力的新起點。
作文指導中的“講”
最近聽了一堂三年級作文指導課,是三年級的一次訓練。本次作文要求學生“觀察一處景物”,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寫段時要“把主要景物寫具體些”,並要求學生在習作時“注意用詞準確,語句通順,書寫工整,不寫錯別字”。且讓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節課:
上課伊始,教師開門見山,“我們昨天觀察了學校的操場,這次作文有什麼要求呢?”在學生讀書回答後,教師把“按順序、抓特點、寫具體”板書在黑板上。接下去的教學步驟是,首先,統一要求學生按先中間後四周的順序說說操場的中間及四周分別有什麼?其次,按“操場—跑道—旗杆—欄杆—樹”的順序指導學生說說事物的不同特點。再次,教師依次啟發並提供以下詞語,寬廣、平坦;紅、軟;高、直;銀光閃閃;多、齊。指導學生把不同的事物逐個說具體。最後,學生動筆寫。
這位教師“講”的內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