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加強學生禮儀教育的途徑

(1)確立學習和宣傳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

新時期造成學生禮儀修養缺失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在教學中主動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在個人修養上的精辟見解,是非常值得當代學生學習和借鑒的。如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告誡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學”思想,主張“民貴君輕”、“以德服人”,認為要達到“禮”的標準,要講究“修身”,培養“浩然正氣”。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現代禮儀的精神源頭,將會讓大學生在學習現代禮儀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學校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要加強禮儀教育,以培養學生了解禮儀、掌握禮儀、運用禮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多角度、多層次的講座為平台,以生動的傳授為載體,讓學生將禮儀學習化為自覺行動,全麵培養學生規範禮儀,倡導學生的文明禮儀。學校領導、教師帶頭踐行禮儀標準,帶頭弘揚禮儀文化,起好榜樣作用,真正讓同學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2)培養禮儀觀念和學習禮儀規範

學生時代是禮儀理性的升華階段,學生都有強烈的社交意識和自尊意識,迫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在與別人交往時,經常發現彼此之間的交往效果不如人意,造成學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惱。對此,學校應將禮儀教育納入教學體係,將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和交際技巧、指導學生掌握禮儀修養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規範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幫助學生做到知禮、重禮,並通過各種場合不斷練習,養成習禮、守禮的良好習慣。

定期安排禮儀知識講座,講授禮儀基本知識,提高學生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的意識。開設禮儀教育課程,係統講授禮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提高學生對禮儀的認知。禮儀課程要重視禮儀教學與禮儀實踐的關係,結合禮儀理論和知識指導學生進行禮儀實踐,讓學生按照禮儀規範反複練習,如站姿、坐姿、握手、傳遞名片、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運用禮儀的原則和技巧,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學生的禮儀素養。

(3)校園文化活動中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

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學生規範自身行為,克服不良習慣,逐步提高自身的禮儀素養是十分必要的。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養成禮儀習慣。

如在舉辦講座、模特比賽、舞蹈大賽、主持人大賽、演講比賽、美容知識講座、主題班會、海報書法展、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時,明確禮儀規範,提出禮儀要求,既提高活動的文化層次,又培養學生的禮儀素質。學校也可以成立有助於提高禮儀素養的協會,如交際舞蹈協會、音樂協會、手語協會、吉他協會等,在業餘時間開展活動。

為學生提供人際交往機會,讓更多學生參予到活動中來,使學生在實踐中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處世,不斷提高自身的禮儀素養;學校還可以通過對校園內不懂禮、不講禮的醜陋現象進行披露和批評教育,如對經常曠課、遲到和帶早餐進教室、在食堂不文明用餐的學生進行通報批評,對不文明現象進行拍照展出,對個別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使學生認清美醜,引起共鳴,增強講文明、講禮儀的意識,養成講究禮儀的習慣。

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禮儀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加強學生禮儀教育,開設大學生禮儀課程,多角度、多層次地去培養大學生的禮儀規範,已經成為加強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環節。講究禮儀是個人良好形象的表現,也是人類優秀文化底蘊的再現,禮儀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功用,對一個民族文明的興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學生對禮儀認識的多少,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更是成為衡量一所學校實力的重要參考。加強學生禮儀規範建設,重點在引導,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教育、開展活動。應從教師帶頭做起,形成一種學習氛圍,以領導老師帶動學生幹部、以學生幹部帶動廣大同學,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形成氛圍,促進學生自覺遵守禮儀,自覺踐行禮儀,從而達到全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9.學校形象與學生素質教育

學校形象的內涵就是社會公眾對學校進行綜合評價後形成的總體印象。學校形象的外延很寬泛,概括起來大致有學校的人員形象、工作形象、環境形象和標誌形象。

學校形象的內涵和外延

學校形象的建設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形象是一筆無形的資產,它是學校財富的聚斂器,是學校財富的挖掘機。我們常常聽到群眾們說這所學校好,那所學校差,他們的標準是什麼呢?應該從中體會到什麼呢?那就是學校形象使他們產生的一種心理傾向。這個形象由誰來反映,應該是我們的領導、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校園,歸根結底要落腳到管理這個問題上。

反思學校管理的現實

談到管理,因校而異。現實告訴我們,小部分學校的管理還應該說是不錯的,多數學校的管理由於“威權主義”和“經驗主義”的作梗,還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概括起來有以下兩種情況:

(1)粗放型管理

這種類型,在農業上叫淺耕粗作。在我們的學校中,實施這一類型的管理,造成職權不清,形成“事情無人管、責任無人負”的混沌局麵,可謂“糊塗管理”。計劃性不強,實施運作困難,不推不動,漏洞百出,主要表現有:

首先,敬業意識不強。學校領導、教師做好工作,為學生負責,靠的是對所從事工作的一種精神追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敬業意識。

我們的部分領導、教師把每天所做的工作當作周而複始任務,缺乏更高層次的追求。領導或高高在上,或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深入實際,不學習研究,拉幫接派,工作鬆散;教師晚來早走,言行落後,比吃比穿,工作懈怠,悠閑享受過度,緊張研究不足等等,都能夠證明“鬆、散、懶”。沒有把我們現在的工作當成是內心裏的一件樂事。

其次,校風混亂。由於整個校園缺乏研究氛圍、學習氛圍和想發展、要提高的氛圍,學校的麵貌可想而知。領導和教師的工作狀態、一言一行傳遞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們怎能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中呢?校園裏、社會上打架罵人的現象嚴重,學校的事故頻頻發生,違法亂紀的事情屢禁不止,校風差,學風低。而這時,我們的領導和教師又常常在責備學生如何如何,從不檢查自己。這樣的形象帶到社會又怎樣呢?

再次,環境惡劣。來到一所學校,首先看到的是髒亂的校門口、破損的飄揚著的國旗,進到校園到處是廢紙、包裝袋、雜草叢生,進教室、辦公室物放雜亂、滿目灰塵、環境布置簡單、不和諧,我們說這樣的一所學校能被群眾接受嗎?它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後,教學質量不高。學生的形象是我們教育的成果。質量是立校的根源,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學校對抓教學質量沒有行之有效的策略,沒有強有力的監督和保障機製。等到考試結束,質量低了就要一味的找試題的原因、學生的原因,從來不反思我們的教師主觀原因,從來看不到我們教師的工作狀態、敬業意識,看不到我們的教師平時做的都是什麼,說的都是什麼。不管怎樣講,學生在一所學校學習,大多數人考試都不能及格,群眾隻能認為是在這樣的學校學習是誤人子弟,學校的形象有會怎樣呢?

(2)集約型管理

集約是精耕細作,從理論角度講應該是一件好事。但在學校,這種管理受“威權主義”的影響,有時候也會發生扭曲,造成工作想當然,領導和教師的工作作風是我行我素,工作缺乏整體性和人文關懷。

首先,領導對教師。領導對教師牽製太死,凡事不聽取群眾意見,不走群眾路線,不講民主,官僚思想嚴重,教師必須不折不扣的執行領導者的意圖和想法,來不得半點“不”,缺乏人文關懷,學校沒有生氣,這樣的學校發展也令人堪憂。

其次,教師對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權威”思想固化,不尊重學生的需要,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體驗,學生必須按照教師畫好的軌跡一步一個腳印的來走。這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是極其惡化的,不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也違背了人才的培養思想。

這樣的管理,我們怎麼不擔心學校給我們群眾、社會的形象呢?我們真的是要寧可損失有形的資源,也不要破壞自身的形象啊。

對學校形象建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