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與生活具有廣泛、密切的聯係,對人的全麵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在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音樂教育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麵,更顯示出它所具有的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音樂課作為中學一門基礎學科,是全麵實行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之一。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開發學生的音樂智能,使其成為學生學習及創造的工具。上世紀九十年代製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使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隨著課改的深入開展,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也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技術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從而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教育活動中,要充分利用校園網、音樂教學軟件等現代教育技術成果,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豐富多樣並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的音樂智能得到開發。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其它能力的提高。眾所周知,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單純傳授音樂知識,更主要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證明,音樂教育可以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新精神,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身心健康並生動活潑地發展。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法

(1)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的提高

音樂是能使人產生回憶的藝術,音樂的旋律隨著樂曲進程而不斷變化,結束之後使人產生無窮的回味和思考。音樂教育中,不論是演唱、演奏或欣賞音樂,都要求人們精神專注,而且要引起記憶、想象、思維,包括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等一係列的心理反應,這對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能發揮重大作用。音樂的理解由感知和記憶組成,旋律處於不斷產生之中,需要感受正在產生的東西,用記憶把握已產生的東西,因此,音樂學習和活動,處處要依靠記憶。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使人終身難忘。音樂教育以多方麵的知識豐富人們的記憶寶庫。音樂教育對於培養學生記憶力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部音樂作品,無論是器樂曲還是歌曲,學生在學會了之後,就是對旋律及其內容進行了心智加工,產生了記憶,這都是記憶力的訓練和提高。旋律越美,越令人產生深刻記憶,難以忘懷。

例如,在音樂教學中,一首優美的歌曲經過傳唱,不少學生不僅學會了歌曲的旋律,而且很快記住了歌詞,這其實是音樂旋律所產生的記憶作用。又如,不少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通過教學生學唱英語歌曲,很快就讓學生記住了英語單詞和句子,這是符合心理學理論的。通過詠唱發出優美的旋律和聲音,經過聽覺進一步刺激大腦皮層,產生更好的記憶效果。有研究者還創造了“歌唱英語”學習方法,這都說明了音樂的記憶功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自覺地利用音樂作為訓練學生記憶力的工具,通過歌曲演唱、樂曲演奏、曲目欣賞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的手、口、耳、腦等多種器官並用,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記憶效果。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高尚情操

中學音樂教材中,選取了不少中外名曲,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美好的東西,欣賞美好的東西,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往往也是一幅美妙的圖畫,是一幅流動的畫卷。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遺忘。教師可以利用音樂課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音樂的功能和作用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生活實踐證明,音樂能改變人們的情緒,靡靡之音使人消沉,昂揚之曲催人奮進。當我們聽一些輕鬆愉快的抒情音樂時,就可以感到渾身放鬆,精神愉快,忘記了一切煩惱。音樂可以給人以安慰,給人帶來好的心情。誠如馬克思所講的那樣,“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輕鬆愉快的音樂可以使高血壓病人的血壓降低。失眠者傾聽舒緩的小夜曲,可提前一至二小時入睡

音樂可以防止大腦的早衰。實際上音樂療法也被證明是有效的。教師可利用音樂課教會學生如何欣賞音樂,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我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並不是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音樂評論家和鑒賞家,而是教育他們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3)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靠聲音、節奏和旋律等的變化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意境的。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水平有差異,但對音樂形象的總體感覺不會改變。例如,一首輕鬆愉快的樂曲,總會使人感到愉快,而不可能使人感到悲傷,這就是人類認知的共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樂曲,借音樂形象來喚起學生對相關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及有關事物的聯想,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學生對作品展開了聯想與想象,從而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另外,在進行歌唱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置身於歌曲所描寫的情景中去,深切領會歌曲的內涵,演唱時做到以聲傳情,以情動人。其間結合欣賞著名歌唱家演唱的作品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激發和提高。

(4)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肢體協調能力

音樂是一門節奏性強的學科,尤其是在敲打樂和搖滾樂中,樂手需要有較好的節奏感和肢體協調能力。如鼓手擊鼓時手腳並用,鋼琴、手風琴等鍵盤樂器需要雙手很好地協調。教師除了從聽覺上訓練學生的節奏感以外,還應注意教會學生從身體的協調動作上去感覺、體驗節奏,並運用到樂理的學習中去。增強學生的節奏意識是音樂教學的目標之一,因為每一首樂曲,其節奏處理的好壞,是作品演出成功的關鍵,教師要通過多鍾方式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通過演奏多種樂器,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肢體協調能力,並能促進身心健康,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演奏各種樂器。如彈鋼琴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加美的感受,而且可以達到健身強體的效果。彈鋼琴時通過雙手手指的活動,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達到健身的目的。

(5)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協作精神

我們都知道,當代知識經濟社會是一個尊重個人價值的社會,更是一個需要合作、需要溝通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複雜多變。因此,教會學生熱心參與、相互合作、樂於交往、善於應變的能力尤為重要。音樂教育因其獨特的優勢,將成為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相互溝通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合唱、小組唱、重唱、自編自排小品、開展研究性學習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通過組織排練、參加演出、舉辦校園藝術節等一係列活動,不但為學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增強了集體合作意識,有利於學生開朗性格和良好品質的形成,促使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

(6)促進智能的開發和特長生的發現和培養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在提高全體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還要為具有音樂特長、對音樂有特殊愛好的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音樂智能與人類的其它智能一樣,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學生對音準、旋律、節奏等很敏感,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這些學生的音樂智能應盡早開發,促使他們個人的潛能得到發揮,為將來的人生選擇打好基礎。學校音樂教育應堅持普及與提高並重,在普及的基礎上,注意發現和培養具有音樂天賦的學生,使他們人盡其才,充分發展。我們知道學校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音樂家,但要為能夠成為音樂家的學生創造條件。通過興趣小組的活動,為具有音樂特長的學生進行專項指導,提供教育服務是學校的責任。

音樂課是學校的基礎課程內容之一,音樂教育是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學校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麵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音樂智能是人類多元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音樂課教學是開發學生音樂智能的重要手段。通過音樂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協調能力,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具備高尚的情操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學校開展音樂教育,是全麵落實素質教育的具體行動,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17.舞蹈美育提高學生素質的方法

舞蹈美育是為了改變學生身心素質的教育,所以,除了通過舞蹈美化學生的行為舉止、陶冶情操、和諧身心外,還應該著重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造力的培養。因此,對學生自編自演的校園舞蹈的提倡,就顯得十分必要。長期以來,校園舞蹈作品都是由教師創作的,現在還出現了花大錢請職業編導來運作的現象。開展舞蹈美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受教育者能用自己的肢體來表情達意,在這方麵,美術教育中兒童畫的做法是值得們借鑒的。滿台豪華和精美的舞蹈,不一定代表藝術教育的進步,而隻有當確實是出於學生之手的,表現了他們所思所想的,反映了他們生活的作品的出現,哪怕是質樸的、稚嫩的、甚至是不完善的,也能夠說明藝術教育的成功。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將“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麵發展”作為教育改革重點,這對作為美育的藝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說,要麵向全體學生,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是新時期藝術教育的方向。如果不克服現今舞蹈教育中的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是不可能正確執行國家的美育方針的。

把握舞蹈美育的素質教育方向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但藝術教育不等於技藝教育、尖子教育。不能僅以掌握技藝的高低和是否培養出一批藝術人才來判斷藝術教育的成績,而應該麵向全體學生,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並將陶冶情操、提高創造能力、優化人的身心素質為最終目的。

明確舞蹈美育的非職業教育性質

舞蹈美育是一種不同於職業教育的非職業舞蹈教育。目前,可以說全國從事這一教育的師資大部分是畢業於職業舞蹈院校的學生。他們往往習慣於將職業舞蹈教育的做法用於普通學校的舞蹈教育,這也是造成專業化、成人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讓這些年輕教師明確職業性質,促使他們研究普通學校舞蹈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十分必要。

真正發揮好不同賽事的不同作用

舞蹈比賽是促進舞蹈交流和發展的好手段。但現在國內舞蹈賽事一是太多,二是類型不清楚,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職業與非職業的混淆。“桃李杯”是職業院校表演專業學生的比賽,普通高校師範職業的學生就不要參加;“荷花獎”校園舞蹈比賽應該是普通高校舞蹈師範專業和舞蹈團隊的比賽,職業院校表演專業的學生就不宜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全國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的藝術展演”應該是麵向全國普通學校廣大學生的賽事,所有表演職業和師範職業的大中專學生都不應參加。如果這幾類賽事能夠分工明確,那麼就能使每一種舞蹈教育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專門的評判標準。

堅持賽事正確導向,杜絕功利性幹擾

舞蹈賽事的導向很重要,它關係到舞蹈教育能否堅持正確的方向達到應有的目的。普通大中小學舞蹈比賽之所以出現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可以說就是與大獎總是落於技藝高超、場麵熱烈和演員亮麗的作品有關。在這種導向下,基層單位熱衷於學習和練習高難度的職業院團的作品,互相攀比技藝的水平;領導部門專門選送容易得獎的亮麗作品參賽,而一些形象不好的孩子就沒有機會參加這些活動,一批反映生活的有棱角、有個性的作品就受到了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