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9年的一天,長安城裏太子居住處的東宮前,突然出現一乘大轎,一個頭戴烏紗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幾個太監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走下轎來。這時,東宮大門敞開,從裏麵走出一位風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禮。這個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麼,來的這位老人又是誰呢?也許有人會以為是皇帝的重臣。其實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師李綱。原來李綱由於患了腳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許他乘轎入宮講學,詔令皇太子親自拜迎老師。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禮部尚書王珪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的老師,一天,有人反映說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聽了十分生氣,當著王珪的麵批評魏王,說:“你以後每見到王珪,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鬆懈。”從此,魏王李泰看見老師,總是好好拜迎,聽課時也十分認真。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鞏縣(今河南省鞏縣)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被譽為“詩聖”,他的詩被譽為“詩史”,給後人留詩1400餘首,編為《杜工部集》。
杜甫作詩,要求非常嚴格。每作一篇,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篇中,每一個字都能經得住推敲,許多字詞之妙用,易之不得,換之不能,令人歎服,可以說達到了絕妙的佳境。
一次,北宋大詩人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四人相約遊覽觀光。走到一座深山古寺時,見牆上題有杜甫的《曲江喜雨》。因為年代久遠,其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的末字已模糊不清。蘇軾提議由四人填上缺字,三人表示讚成。蘇軾先填,填個“潤”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潤”;黃庭堅次填,填個“老”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觀三填,填個“嫩”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嫩”;佛印四填,填個“落”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落”。
回來後,他們都惦念著所填的字是否恰當,是否與杜甫的原詩相符。他們匆忙找來《杜工部集》。杜甫的原句是:“林花著雨胭脂濕”。四人仔細品味,異口同聲地說:“‘濕’字真乃絕妙!”
妙在何處?蘇軾說:“‘濕’字照應前麵的‘著雨’。”黃庭堅說:“‘濕’字沒有做作之感。”秦觀說:“‘濕’字有‘潤’的感覺。”佛印說:“‘濕’了的胭脂可得‘潤’、‘老’、‘嫩’、‘落’的不同色彩和情態,將我們四人用字之特點盡收其中。”
愛,是世上最大的動力。我們從杜甫詩歌用詞造句所進入的境界上,不難看出他對詩歌、對詩歌創作的愛,該是多麼執著!
畫聖吳道子拜師
吳道子,唐朝開元盛世的畫聖。
他天性聰明,一向好學,在向師傅學畫的一群學生中,他的成績最為突出,畫得很好。師傅看他學有所成,決定讓他出去闖蕩一番。臨別時向他贈言:“不拘成法,另辟蹊徑。”
吳道子認為已經學的很好,自己了不起了,恃技狂傲。一次,與名畫家楊惠之比畫,結果比敗了,他羞憤難當,不僅撕了自己的畫,也把楊惠之的畫搶過來撕掉了。
他沒想到還有比他畫得更好的人。他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地來到一家酒肆。正巧,當朝的秘書監賀知章和長史張旭正在豪飲。他們醉後揮筆。賀知章提筆寫出一幅古拙沉雄,大有飛動之勢的狂隸書:“酒中去尋蓬萊境,悠悠蕩蕩上青雲。”而張旭展臂揮寫,兩行狂草出現在牆壁上。寫道:“張顛自有滄海量,滿壁龍蛇碗底來。”其字跡真如龍蛇狂舞,氣勢豪壯。
吳道子看得發呆,仿佛得見天人一般。他奔到賀、張二人麵前,撲地跪倒,納頭便拜。賀、張二人見一滿臉汙垢的人跪在麵前,以為是乞丐來乞討,連忙扔下兩把碎銀,向門外走去。吳道子慌忙站起,跪到門前,把二位大人攔住,重又跪倒在地,說:“在下姓吳名道子,願投在二位老先生門下學習書法。”賀、張二人這才明白吳道子的用意,但看他這副怪模樣,都不大欣賞地搖了搖頭。在他們看來,這個人怎麼能學好字呢?賀知章拉著張旭,繞開吳道子又向門外走去。
吳道子一看,他們不肯認他為學生,重又站起,急得大叫:“二位先生慢走!”然後,跑過去連連叩拜不起,隻叩得額頭青紫,流出血來,嘴裏還不住地說道:“道子實在是為先生的技法傾倒,望能收下弟子,望能收下弟子。”一時間聲淚俱下。
賀、張為吳道子的一片摯誠所感動,忙過去把他扶起來。張旭取出自己寫的真、行、草三幅字給吳道子,要他先臨習兩年。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勤奮就是訣竅。”
烈日炎炎,蟬鳴不已,吳道子在室內赤臂揮毫,練習楷書。他大汗淋漓,案上已積滿了已書寫過的紙張。
秋去冬來,大雪蓋地,吳道子在書寫狂草。
一年過去了,吳道子去拜見恩師。張旭見吳道子來,馬上問道:“你為何臨摹剛一載就來找我?”吳道子把一幅自己寫的草書呈給張旭,回道:“弟子來請恩師指導一下……”張旭將條幅展開一看,很生氣,隨手擲於地上。吳道子見狀,連忙跪在地上說:“恩師,弟子知道,技法還遠未練成,然而弟子不是為學書法而學書法的。”“嗯?”張旭麵有慍色。
吳道子說:“弟子本來誌在丹青,現如今畫壇技法俱已陳舊,弟子誌在創新,另開蹊徑,然而苦於無從下手。也是蒼天助我,幸得偶見恩師書法,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猛然悟得若能以書法繪畫,便可一改前代畫風,於是拜在恩師門下。現有一拙作,望恩師賜教。”說畢,將一幅“蘭葉描”金剛力士像呈現張旭麵前。
張旭接畫在手,展開觀看。吳道子窺視著老師的臉色。但是,張旭卻一臉矜持之情,不露聲色。觀後,張旭將畫卷了起來。
吳道子起身道:“弟子還要遊遍遠近山川廟宇,再練山水畫技,就此告辭了。”說完,對著張旭拜了三拜,轉身離去。
張旭待他走後,才展開畫幅重新看了又看,讚歎道:“絕頂聰穎絕頂狂,天生道子世無雙。”
顏真卿拜張旭為師
在中國書法藝術中,“顏體”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字體。它剛勁、端莊、流暢。這種字體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經長期摸索而創造和形成的。
顏真卿少年時家境貧寒,買不起紙筆,但他勤奮好學,常用黃土在牆上練習寫字。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學習。
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善寫各種字體造詣很深,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這位名家能把全部本領都傳授給他。
但是,拜師已好幾個月了,老師卻很少給他講什麼,隻是常將自己書寫的字和曆代名家的字跡給他看,要他“倍加工學”,反複揣摩,並要他多多領悟自然萬象,從中探求啟示。求學心切的顏真卿越想越著急,他找到張旭,要老師把行筆落墨的訣竅傳授給他。張旭被弄得又好氣又好笑。看來顏真卿是希望能找到一種不用力氣就能成功的捷徑,可是這樣的“秘訣”是找不到的。他耐心的開導顏真卿,給他講述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就在於苦學。記住,不下苦功的人,永遠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受到很大啟發。從此,他再也不去尋找什麼捷徑了,而是紮紮實實地埋頭勒學苦練,不僅在書法上大有長進,而且明白了為學之道。他廢寢忘食,發憤攻書,終於成為大書法家,並在開元年間考中進士,後來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王方慶甘拜部下為師
王方慶曾任唐朝洛陽留守,他自幼攻讀經史,功底頗深。當了鎮守使後,他更覺得自己學問不夠用,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所以仍手不釋卷地學習,日以繼夜。他自幼年就非常喜歡“三禮”這部典籍,不過這部書古奧艱深,有的地方看不懂。他便虛心向周圍的人請教。這部古籍讀的人很少,有人介紹說:“判官,徐堅西鑽研過這部書,並且造詣很深。”他聽了非常高興,就去找徐堅西,請他給講解。
徐堅西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學者,文章寫得非常流暢。他起草的奏章,交到朝廷,當時的唐高宗李治都非常欣賞。曾向王方慶查問過,起草人是誰。
這次王方慶向他請教,他感到很意外。因為王方慶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又是有名的學者。他想:是不是來探一下自己的功底?或者是要裁撤我,故意找岔子刁難,他有些心神不定。
王方慶看出他的心思,直陳來意,說:“求學問,不在職位高低,也應像聖人孔子那樣,以能者為師,學無常師嗎!你的學問比我高,我就應該向你來請教。我的職位高,在工作上你要服從我,在學問上你比我高,我當然要服從你啦!”使徐堅西解除了顧慮。這樣,王方慶像小學生一樣天天親自到徐堅西那裏去請教。徐堅西也誠心誠意地接待他,給他認真講解,為他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有時兩人在一起互相切磋,各持己見,終於把這本古奧艱深的“三禮”弄通了。王方慶虛心向部下求教的故事,後來傳為佳話。
周昉以眾人為師
唐代著名大畫家周昉(字景玄),他能在畫壇上有所長進和成功的秘訣,就如他自己所說的,在於虛心聽取各方人士的意見,拜眾人為師,取眾人之長,補己之短。
有一天,都城長安的章敬寺前,人群熙攘,熱鬧非凡。大家圍著一幅壁畫的草圖,評頭品足,議論紛紛。有的讚揚它的妙處,有的指摘畫中的不足。
人們都自顧看畫,誰也沒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人與眾不同,他不看畫,卻在側耳細聽各種議論。這個人就是壁畫草圖的作者周昉。
當時,唐德宗命他畫章敬寺的壁畫,他接受任務後,苦苦琢磨,精心構思,有時甚至睡夢中還在念叨著如何作畫。畫好草圖後,本可一氣嗬成,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想,輕率從事,草草求成,是決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於是,他想了個巧妙的辦法:揭去遮在畫麵上的帳幕,讓眾人批評指點。因章敬寺與長安的東門緊緊相連,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他這樣做就是要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他聽到這些意見後,認真修改,畫稿越改越好。一個月之後,誰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後定稿。畫成之後,觀眾讚不絕口,評為第一流的佳作。
周昉所以勤奮刻苦,善於吸取群眾的智慧,關鍵是他有自知之明,視眾人為師,拜眾人為師,看到他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始終如一地堅持這樣做,他的藝術造詣越來越深,終於超過了當時馳名遐邇的繪畫大師韓幹。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郭子儀的女婿趙縱請韓幹為他畫像,大家都說畫的不錯;後來又請周昉給畫了一張。因為兩位作者都是當時的名畫師,郭子儀就把這兩幅畫都掛在了房間裏,反複比較,分不出高下。正好趙縱的妻子回娘家省親來了,郭子儀便指著畫麵問道:“這上麵畫的是誰?”
“趙郎。”女兒回答道。
“哪一張最像?”郭子儀問道。
“兩張都像,不過掛在後麵那張更好,因為前麵那張隻畫了趙郎的狀貌,而後麵那張進一步畫出了趙郎的性情和談笑的風度。”
郭子儀大喜道:“今天總算分清二者的勝負了!”這後麵的一幅,就是周昉所畫。
李相不恥下問
李相,唐代的大將。曾擔任大居守(高級武官)。他博覽群書,認真細讀,勤學好問,學識日進,受到當朝和後世人們的讚揚。
李相最喜歡讀《春秋》,無論公務怎樣繁忙,他每日必讀一卷,常年不懈。
讀書時,李相誤把《春秋》中魯國大夫叔孫婼的“婼”(chuò)字讀成了“若”字。
有個小吏給在他旁邊侍讀。每當他把“婼”字讀成“若”字時,小吏的臉上就不大自然起來。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李相便發現了這一情況,很覺奇怪,便問小吏:“你也常讀《春秋》嗎?”
“是的。”小吏恭恭敬敬地回道。
李相嚴肅地問:“為什麼每當我讀到叔孫婼時,你就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呢?”
小吏見長官那麼嚴肅,以為是責怪自己,連忙躬身跪倒,然後恭謹地回答:“小人過去曾蒙老師教過《春秋》,今日聽相公把“婼”字讀成了“若”字,方才明白過去照老師所說把“婼”讀成了“綽”是大錯了。”
李相聽小吏說是老師讀錯,不由暗自生疑。便說:“恐怕不是你老師的錯吧?我沒拜過師,這個“婼”字是照本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的釋文注音讀的,一定是我讀錯了,而不是你讀錯了。”說完,從書架上取出《經典釋文》,讓小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