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
教師對美的感受、鑒賞、創造能力的高低,對學生的審美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教師的審美素養。
(1)要提高全體教師對美育的認識。認清美育在學校中的地位、任務和作用,明確美育的途徑和方法。要糾正長期形成的音、體、美是“小三門”、“副科”等錯誤觀念,自覺地完成學校的美育任務。
(2)要讓全體教職工熟悉中小學《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內容,知道國家對學生在道德、行為方麵的具體要求,並以身作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率先做到,用模範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全體學生。
(3)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利用美育因素體現美的藝術。在教態方麵,教師要特別注意表情和動作。表情要既嚴肅、大方,又親切、慈祥;動作文雅、文明,不落俗套。在語言方麵,要注意科學性和藝術性,做到語言精煉,生動形象,邏輯嚴密,簡潔明快。學生聽這樣的課,是一種美的享受,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美的教育。在教學方法方麵,要精心設計,靈活多樣。講課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就能使學生在愉快中學到新的知識。對學生的練習作業,應有美的質量要求。不僅作業的內容要正確無誤,而且要做到文字優美,書寫整潔。
發揮家庭美育的作用
家庭美育主要是指家長對學生的美育。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巨大影響。因此,在加強學校美育的同時,要注重發揮家長的作用。學校管理者可通過家長學校或家長會議,向家長宣傳美育的意義和任務,介紹家庭美育的知識,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例如家庭環境的美化,就對孩子有良好的影響。當然,所謂美化家庭環境,不是講排場、擺闊氣、多花錢,而是做到窗明幾淨,地麵幹淨,色彩協調,擺設錯落有致。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和自己一道來美化家庭環境,同時交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讓他們去完成。這樣做,既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又能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家長要努力做到行為美,講道德、守紀律、謙虛誠實,忠於職守。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也會培養起這些美德來。家長要適時向孩子提出文明行為的要求,如怎樣接待客人,怎樣和鄰居和睦相處。家長要努力使自己的家庭成為一個互相關心、尊老愛幼、文明禮貌、和睦相處、團結和諧的家庭,這樣都是對學生的美德教育,這些道理,不一定每個家長都懂,學校有責任向他們宣傳。隻有家庭和學校緊密配合起來,美育任務才能很好地完成。
有計劃、有檢查、有總結
美育工作的管理,最重要的措施是有計劃、有檢查、有總結。沒有這一條,其他措施都落不到實處。有計劃是指學校工作計劃中對美育要列專項,例如全學期有哪些要求,要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有哪些重大的美育實踐活動,由哪些人分工負責等,在工作計劃中都要有明確規定。不僅如此,在實施時還要定人、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方法、定質量標準,使審美實踐活動真正落實。有檢查是指平時檢查和期中教學質量檢查時,美育應列為重要的檢查內容之一。檢查應與計劃相對應,逐一檢查計劃的內容。計劃是正確的還是有缺點錯誤的,有賴於檢查。通過檢查,進而修改計劃,使計劃更切合實際。有總結是指學校工作總結應包括美育在內。總結是為了提高,既要肯定成績和經驗,也要指出缺點和教訓;既要立足於現實,又要著眼於未來。總結過去,是為了策勵將來。因此,總結和評比、表揚先進、獎勵優秀要結合起來,使美育實踐活動更上一個新台階。
14.美育實施製度
(1)首先要抓好美術課和音樂課,美術和音樂是美育的重點學科,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
(2)重視各科教學中的美育因素。學校課程計劃中的各門學科,都含有美育因素,特別是占課時最多的語文學科,美育因素極其豐富。
(3)開展課外藝術活動,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4)深入持久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是塑造人、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美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和途徑。
(5)發揮環境美的感染和教育作用。一個整齊、清潔、和諧、色彩配合得當,達到美化、綠化、淨化標準的校園,就是給學生以藝術上的享受,就是讓學生在充滿美感的環境中,塑造美的心靈。
(6)在創造美和建設美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不僅是美的享受者,也是美的創造者和建設者,他們隻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第二節體育的管理和製度
1.學校體育管理的原則
全麵發展的原則
學校體育工作應全麵實現體育的任務,如體育教學、體育活動等。全麵發展學生身體的各項素質,如各器官、各係統的功能,各種能力等。培養運動美、體態美、協調、靈巧和耐力等,這既是體育目的,也是體育動力。
學校體育工作應以增進學生體質為目的,學生運動量大小要適當,不要超過生理負荷,引起不良反應。中學男、女生的體育活動要分開。保證每個學生每天都有適當的鍛煉時間,體育活動,既是心理情感上的享受,又是生理機能上的需要。中學生每天應有8~9小時睡眠,小學生9~10小時睡眠。
中午睡覺時間不宜過短,夏季應留出午睡時間,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
群體活動的原則
學校體育活動要麵對學生,增強學生體質。體育教學中的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各種訓練隊的競賽都是群眾性的體育活動,要發展本校的傳統性體育項目,要創造條件,大幅度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在此基礎上,也要注意發現有體育運動特長的學生,適當地培養或介紹到業餘體校學習。
2.學校體育管理的任務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工作是高質量、高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勞動者不僅需要具有相當的知識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也需要具有健康的體魄來從容地應付日常的學習和工作。學校教務管理工作中的學生體育管理,正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他們具有健康身心的重要保證。這就要求學生體育管理,要最大限度地協調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科學地利用有限的時間,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學校期間,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以便將來能應付緊張的學習和生活及工作,為四化建設貢獻出全部的光和熱。
學校體育要完成以下幾項任務:第一,使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第二,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第三,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進行集體主義、自覺紀律、團結友愛的體育道德教育。
體育課應以實踐課為主,重視實際的鍛煉,每學期要保證有16~18周(32~36節)體育課教學時間。教學中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嚴格紀律,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具體表現在備好課,教好課和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三方麵。體育課一般由4部分組成: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基本部分是主要的,但其他部分都各有作用,不能忽視。有的體育教師不重視準備部分。一開始就讓學生急跑或做難度大的動作,由此而發生的傷害事故並不少見。
目前有些體育教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體育教學質量差。每逢上課,給學生一個籃球、一個排球,就算上了課,群眾稱之為“上課兩個球,教師學生都自由”。這種狀況不改變,就不可能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改變的辦法是:把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教帥送去進修,領導要觀課,看教師是否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看教師示範動作是否規範,並抽查教師的教案。
要建立嚴格的考勤和考核製度。學生在全學期缺課超過體育課總時數1/3者,不予評定成績,成績達不到良好者,不能評為“三好”學生。體育課應作為決定升留級的學科之一。學生因病殘免試體育,需經醫生證明,體育教研組審核同意,教導處批準。
3.體育衛生管理的原則
體育衛生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全麵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體育衛生工作非常重要,每一個學校管理者都必須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遵循以下原則進行管理。
正確處理德、智、體三者的關係
國家的教育方針,是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麵全麵發展。這就是說,要把德、智、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相當普遍的現象是輕視體育,或者口頭上重視,行動上輕視。這是有違國家教育方針的,也不符合青少年全麵發展的需要。
青少年正值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身體發育至關重要。這段時期學生身體發育狀況如何,對學生將來能否健康地為祖國工作,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不能隻看到“長知識”·而不顧及“長身體”。我們應愛護下一代的健康。那種用犧牲學生的健康去換取文化知識的做法,是對下一代不負責任的表現,是違反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的。
另外,沒有好的身體,也必然嚴重影響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和道德品質的成長。研究表明,健康的身體是智力發展的重要前提與條件。而健康的身體,除了先天因素以外,主要是通過後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來獲得的。
因此,學校領導者必須正確處理德、智、體三者之間的關係,擺正它們的地位。在思想上把它們同等重視,做到“三育”一起抓。
體育衛生工作緊密結合
體育和衛生雖是兩項不同的工作,但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學生體質。體育是從鍛煉方麵增強學生的體質,衛生是從保健、醫療方麵保護學生的健康,隻注意體育鍛煉,不講究衛生,不可能達到強壯身體的目的;隻講究衛生,不鍛煉身體,體質也不可能增強。因此,兩者必須緊密結合,才能相輔相成,促使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兩者結合,首先要體現在兩者的專職機構——體育教研組和衛生室,在工作上要互相協調,互相支持。校醫在必要時可參加體育組的教研活動,對體育教學實行醫務監督。另外,對學生的體格檢查,也要互相配合。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的檢查,由體育組負責;其他健康方麵的檢查,由衛生室負責。體育組要及時向衛生室了解體格檢查的結果,以便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安排體育教學活動,使體育教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其次,兩個專職機構的專職人員——體育教師和校醫要互相學習,熟悉對方的工作內容和要求。體育教師應懂得一般的醫療衛生知識,校醫應懂得體育鍛煉的一般要求和方法,這樣才能合作得好。
明確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
體育和衛生工作,都要有一個主輔的問題,就是要明確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這樣,工作才不會偏離軌道而富有實效。學校體育必須麵向全體學生,以普及為主。所謂普及為主,就是要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加,而且要形成製度,形成風氣。對免試體育的病、殘學生,也要采取適合他們特點的措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體育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即在群眾性的體育活動中,發現有特長的學生,為他們創造各種條件著重培養他們。運動隊員平時是各班體育活動的骨幹,校際比賽時則從中選擇優秀人才組成學校的代表隊。隻抓普及,不抓運動隊的訓練,便不可能提高學校的運動水平;隻抓運動隊的訓練,忽視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將挫傷大多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至於既不抓普及,也不抓提高,則更是錯誤的。因此,要主輔並重齊抓。
學校衛生工作,應以預防為主,以治療為輔。所謂預防為主,就是要向學生進行衛生知識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積極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搞好環境衛生,保持校園整潔;要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衛生監督;要搞好疾病特別是季節性疾病的預防工作;定期組織師生進行體格檢查,但是對一些小病小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積極治療,不應借口“預防為主”而不管。
講究科學
體育鍛煉和衛生要求,必須講究科學。也就是說,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別特點和個性差異,區別對待,循序漸進。例如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要注意學生的生理特點,科學地進行鍛煉,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運動技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小學生、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在身體發育方麵有很大差別,要嚴格按照體育教學大綱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進行,從學生的實際運動水平出發,不可隨意增加運動量,隨意增加難度,不可搞突擊鍛煉,在體育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傷害事故,大都是違反科學造成的,學校領導者不可不高度注意。由於生理上的不同特點,男女學生也有很大差異。尤其是初三以上學生,特點更為明顯,有條件的學校應實行合班男女分開教學,女生體育課最好由女教師擔任,更能照顧女生的特點。學校衛生工作要注意研究青春期的生理特點,向學生傳授這方麵的科學知識;要研究多發病、常見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