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發揮環境的美感效應

學生每天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學校裏,他們雙目所視,雙耳所聞,無不作用於他們的精神世界。一個整齊、清潔、和諧、色彩配合得當,達到美化、綠化、淨化標準的校園,就是給學生以藝術上的享受,就是讓學生在充滿美感的環境中,塑造美的心靈。

做美的創造者和建設者,提高審美能力

學生不僅是美的享受者,也是美的創造者和建設者。他們隻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逐步提高審美能力,例如一年一度的植樹活動,學生既為綠化、美化校園環境作了貢獻,又在實踐活動中受到了教育,培養和鍛煉了建設美、創造美的能力。

12.美育對德育的反饋作用

目前,我國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內狀況對德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設進行專題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好壞關係到能否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關係到是否後繼有人,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興衰和命運。但目標再偉大,其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不恰當,那就很難實現其目標。而且要盡快實現目標,就得研究最有效、最可行性的途徑和方法。途徑和方法隨著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課程專題五”共講述了五種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分別是:“一、敘事析理,二、實踐體驗,三、疏通引導,四、修養指導,五、管理、教育、激勵相結合。”本文從另一個角度去談談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即美育對德育的反饋作用。

美育在某些條件下起到誘導德育的作用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指個人的道德麵貌,也稱為德性、品行品格。品德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人身上反映,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準則轉化成個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無產階級的政治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

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美的形態有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美育也稱審美教育,美育是指通過現實生活及其在藝術上的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鑒賞美、體現美和創造美的教育。

德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成千上萬的合格接班人,實現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所以德育的最終目的和美的內容是一致的,美的內容是通過美育來實現的,由此看來從屬性上德育和美育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即它兩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德育導向美育,美育反饋於德育。美育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美育通過鮮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人的,使人們在享受美的過程當中受到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質、情感等教育)

譬如,當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祖國麵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在蒸蒸日上即看到社會美時,就感想到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受到政治思想等教育);當我們欣賞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和蜿蜒的萬裏長城以及人民所建設的美麗公園時,既看到人工自然美時,就不由地讚歎到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受到思想情感等教育);當我們觀看思想健康、藝術性強的電影、電視、圖片時即看到藝術美時,就自然而然地受到道德、心理品質等教育。從中引導學生愛人民、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愛環境、愛自然,而達到德育目的。

美育能夠恰如其分的促進德育順利進行

“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審美意識的表現,並且是集中化了的物質形化了的表現。”可見美育的主要表現形態是藝術。美有社會功利價值和社會欣賞價值,所以藝術必須同時表現美的兩種價值,即內容和形式(形態)要統一。而美的社會功利價值就是德育的內容。美育的內容和德育的內容是一致的,隻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即藝術靠形象思維;德育靠邏輯思維。而對小學生來說,形象思維比邏輯思維強。也就是說形象思維比邏輯思維效果更佳。我們在美術課教育教學中講究藝術性,一是為了形象思維,二是為了增強美感。美感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通過積極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活動。可見美育通過藝術形態表現出對德育內容加以認識的作用,從而促進德育。

例如,我們對學生進行同一個內容的紀律教育時,有的教育者經常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還給學生講違紀的危害性和其他一大堆道理,三番五次地要求學生一定要遵守紀律。可是效果仍然不佳。與此相反,有的教者並不是苦口婆心地要求學生遵守紀律,而是進行形象教育。比如,組織學生觀看影片《邱少雲》,學生當看到邱少雲同誌雖然全身著火,但仍然咬著牙,忍著刀割般的痛苦守紀律的場麵時,會掉眼淚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恰恰是藝術的力量及美育的力量催促學生受感染和感動。

百聞不如一見,可視性的美育比“喊口號”式的教育效果更佳。所以,我們在德育中切實結合美育,想方設法加強藝術性,那麼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美育能夠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德育中取得成績固然重要,但鞏固和深化其成績更為重要。

現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而且其中有的是在學校當過“三好學生”有的當過優秀幹部。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學校德育沒有真正地同美育相結合的後果。學生缺乏審美觀念,一進社會,遇到錯綜複雜的事物和現象,辨不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盲目追求“美”。愛美是人的本能,無政治思想性的,但追求什麼樣的美是有政治思想性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既是德育的內容,又是美育的內容。但美育能夠鞏固和深化德育。

因此,我們在德育中必須從美的觀點來培養學生自我控製、自我完善、自我體現美的能力。以此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上述是美育對德育的反饋作用,那麼如何搞好美育呢?

(1)學校領導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對美育加以重視。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學校領導認識美育的重要性是認真進行美育的保障,學校領導不要把美育當成文章中不可缺少的名詞來看待,而要把它當成五育中不可忽視的地位來對待。

(2)作為教育實踐者在審美觀點上應該除舊更新,適應於形勢的發展。審美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所以,教育實踐者以新的審美觀點來要求學生,切忌以陳舊的觀點來要求學生,以免學生感到別扭。有些教育者違背美德的發展觀點規律,總是以20世紀80~90年代美的觀點來要求2000年代學生。所以新老一代之間在美的問題上出現不該發生的分歧。

(3)教育實踐者努力學習掌握一定的美學理論。意大利有個教育家曾經說:“自己沒有東西,就不能給別人。”當前由於教育者缺乏美學理論,美育中存在如下問題;

①對美育的認識膚淺得很。有的人以為美育就是上美育課。

②沒有美的標準進行美育,即無的放矢。

③缺乏理論分析,如,評價一幅或某事物和現象是否美時,不是運用美學知識來分析判斷,而是憑主觀感覺來判斷。

(4)教育實踐者以身作則體現美、創造美。學生善於模仿,可塑性強,他們的心靈就如一張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可是有些教者或做事以及擺環境設施較粗糙,缺乏美的觀念。我們務必千方百計創設美的環境,熏陶學生,以來培養學生鑒賞美、體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德育與美育的辯證統一的關係,認真總結前一段美育情況,吸取教訓,揚長避短,透徹地領會美育的作用,采取得力措施,不僅寓德育於其他各育之中,而且寓美育於其他各育之中,以推動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四有人才的目的。

13.美育的管理措施

學校管理者在加深了對美育的認識,又知曉了美育的途徑和方法的情況下,對美育的管理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進行下去了。下麵著重介紹一下美育管理的措施。

加強對美育的領導

(1)小學、初中必須把音樂、美術課作為必修課開齊開好。不要隨意削減課時,不要把音樂、美術課時移作他用。普通高中及非藝術類、師範類的職業高中,要開設有關藝術門類的講座或選修課;重點高中,可開必選課;幼兒園不開設專門的藝術課,但教學內容應包括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

(2)中小學要根據國家教委頒發的音樂、美術教學大綱組織教學。教材以選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通過的教材為主,還可結合本地實際,補充一定數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內容。

(3)學校管理者要重視藝術課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按照藝術課教學的基本標準和藝術學科優質課標準,組織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努力創造條件,組織各種藝術小組,發展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特長。要深入藝術學科的教研組,和教師一起研究教學中的問題。要聽課,看課外活動,幫助教師總結實施美育的經驗。

(4)加強藝術課程的師資力量。要在近年內做到:重點中學的初中部、實驗初中、實驗小學、鄉中心小學以及城市其他初中、小學要配齊專任教師;單設高中以及農村其他初中、小學要有兼職教師,有條件的要配備專任教師。

要穩定現有藝術教師隊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他們的福利待遇、評優選模、提職晉級等方麵要和其他學科教師一視同仁,並努力創造條件,為他們的進修觀摩、科研和創作提供必要的條件。對於那些為藝術教育事業盡職盡責的積極分子,應給予表彰和獎勵。

(5)改善藝術教學條件。按照國家教委《全日製初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學器材配備錄》的要求,向上級爭取逐步完成配備的任務。配備的標準是:重點中學、實驗初中、實驗小學及大中城市市區學校,按第一類標準配齊設備;縣市中小學和鄉鎮中心小學按第二類標準配齊設備;村組小學按第三類標準配齊設備。

重視美育的常規訓練

美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係統工程”,學校要使學生對美的認識、感受外在地表現出來,就要加強對學生的常規訓練。例如心靈美的禮貌用語“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對少年兒童要反複訓練,使之成為習慣用語。小學應要求學生在一日生活中隨機運用,使校園內處處都是文明之聲。

首先,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看、聽、唱、拉、彈、寫、畫。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受教育者要提高審美感受和審美能力,就是要親眼看、親耳聽、親口唱、親手拉,親自動手彈、寫、畫。應要求每個中小學生會唱一定數量的歌曲,能掌握一門以上的樂器。學生有了親身感受和體驗,才能增強美育的效果。

其次,要對學生的衣著、外表有個美的要求。所謂美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衣著、外表整齊、清潔、樸素、大方,並非要求衣著華麗。要讓學生知道,披著衣衫、不結紐扣、穿著拖鞋、吹著口哨在校園內行走或在教室裏聽課是很醜的表現,說話沒禮貌,出口傷人,更是與中國青少年的形象不相稱的,是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所不允許的。

第三,要對學生的衛生習慣有個美的要求。蓬頭垢麵、理發不勤、指甲不剪、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是很醜的表現,也是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所不允許的。

第四,要對學生課本作業有個美的要求。要愛護課本,不在書上亂塗亂畫;作業書寫要整齊美觀,不合要求者要重做。學生的書麵作業,一開始就要嚴格要求,直到養成良好習慣為止。

第五,要對學生周圍的環境有個美的要求。全班學生要保持教室內的整潔,每個學生的座位周圍,要保持潔淨。要讓學生懂得,整潔和美觀是分不開的。在家裏,要學會布置環境、美化環境。這是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

展示美育成果,擴大美育影響

美育的成果是要有所體現的,這種體現常常通過藝術活動來顯現。如文藝彙演、美術展覽、書法比賽等。學校管理者要有意識地組織這類活動,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學生親眼看到自己的創作成果,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對沒有創作成果的學生也很有鼓舞作用。這樣,既擴大了美育的影響,又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在各種審美活動中,將會出現許多“小能人”、“小人才”。對這些冒尖學生,要因材施教,重點培養,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便為國家輸送專業人才。同時,要在學生中表揚他們的成就,以激發更多的人加入此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