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評《亮劍》(1 / 3)

導讀:我們打鬼子的觀摩團,鬼子也打過我們的巡視團。

多有朋友曾經請我評一評電視劇《亮劍》,但是直到找個周末,才有機會把它拿出來看上幾集。

《亮劍》這部小說,是我頗為心儀的一部作品,那麼,作為一部電視劇的亮劍,是更加精彩了呢?還是削弱了它的精彩呢?

平心而論,看之前我頗有忐忑,若是苗頭不對,估計老薩會馬上虛晃一槍去幹別的。

看過之後的感覺——可以打上比較高的分數的,雖然也有一些遺憾。

看得出來編劇和導演的確在劇本和演出上下了功夫,很認真地查了史料,在原作上麵還有提高。這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利用了一些挖掘出來的史實進一步突出亮劍的主題。李雲龍與和尚在平房裏左右開弓,獨戰日軍圍攻的鏡頭,看似浪漫,其實是有真實曆史依據的,隻不過和日軍打這個李向陽式搏殺的軍官職位比李雲龍為高。此人就是八路軍115師343旅副旅長,晉察冀四分區司令員周建屏。

周建屏在河北平山地區作戰時,一次住在村中遭到日軍襲擊,村口的哨兵被摸掉,發現日軍時已經到了周住處的門口。周建屏是老行伍,反應很快,單槍匹馬突圍。但突圍之後發現警衛員沒有跟上來,周馬上返回村中救援。按說,作為一個司令員,斷無和警衛員同生共死的必要,而且也不符合組織原則。但是,曆史上周建屏就是這樣做的,實在可惜此人英年早逝(周早逝和他這種戰鬥作風很有關係,他每戰必身先士卒,多次負傷,1938年因舊傷複發病逝。周當年是滇軍旅參謀長,放棄職位去黃埔軍校當學生,很傳奇的一個人)。他和警衛員會合後即被圍,兩個人占據一個院落,指東打西,上百敵軍竟奈何他們不得——日偽軍是匆匆集結的部隊,編製紊亂沒有攜帶重武器,硬衝周建屏和警衛員偏偏是兩個神槍手,彈不虛發。雙方僵持中四分區的增援部隊趕來救援,日軍隻好撤退。四分區趕來的部隊看到滿街都是敵軍拖屍的血跡,可見周的善戰。

考慮到日軍的戰鬥力,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事情,如果不是史有明文記載,簡直難以置信。但是,周的這種精神,和李雲龍的“亮劍”實在不謀而合,電視劇的編劇能夠挖掘出這段史料,是很貼切的。

同時,每集開頭,用當時的電影紀錄片資料揭開畫麵,使整個氣氛凝重而莊嚴,選擇的主題曲也符合影片的氣氛。和《臥虎藏龍》一樣,《亮劍》展示的是一種純種的好漢,無論李雲龍還是楚雲飛,無論趙剛還是丁偉。《紅高粱》裏麵,有這樣一段話:“任副官八成是個共產黨,除了共產黨裏,很難找這樣的純種好漢。”且不去管黨派,就事論事,冷麻子算不算好漢?冷支隊畢竟是在日本鬼子身後打遊擊的主兒,一輛自行車可以順著鐵軌騎一公裏,比起周作人之類“國士”冷麻子算得一條好漢。但是,坐山觀虎鬥,爭功,“冷某量淺”,都在說冷麻子不是一條純種好漢。

豪氣幹雲,本來就是一種品質而已,簡單得很。今天的世界複雜了,我們的內心更是複雜無比,但做事和做人本來就是兩回事。做事可以迂回機巧,靈變百出,做人不一樣,好漢就是好漢,孬種就是孬種,我們自己心裏明白。

電視劇這一點沒有背離原作,很讓人欣慰。編劇沒有亂來,這很好。您說假如拍《敵後武工隊》,讓汪霞和馬鳴來一段愛情戲,那該是多讓人反胃的事情呢。

拍得好的人物,李雲龍算一個,基本上把人物的性格拍出來了,您可以看得出來,每次李幼斌開口,隻要是原作的台詞,就特別出彩,這反映了李幼斌扮演的李雲龍和原作的李雲龍具有一種息息相通的感覺。楚雲飛也算一個,隻是因為原作把他寫得太精彩了,電視劇隻能說中規中矩。配角中常乃超是一個新加進來的人物,但是令人拍案叫絕。無論是被俘時從兜裏左一樣右一樣掏出各種東西來,還是麵對李雲龍手槍決鬥的不屑,都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了一個頗有軍人膽氣,心思細致,書房氣重而實戰經驗又不足的參謀型軍官。這一點,電視劇可說和原作打了平手。而常乃超和李雲龍的對話,又超越了原作:

李雲龍:我看見你一頭紮進了運河,我就知道,暫七師,完了。

常乃超:你知道我當時是怎麼想的麼?

李雲龍:我管你怎麼想的呢!

那種張狂,讓我想起某個小說中描述宇航員——他們都是很謙遜的人,隻是一談到上天的事情,就變得好像自己是上帝。

我管你怎麼想的呢,這就是李雲龍式的霸氣,畫龍點睛。

還有沒提名字,卻活靈活現的彭德懷、劉伯承和陳賡,特別是陳賡,對於百團大戰和敵人掃蕩那段話,說得精彩,點出了這一戰的實質。

電視劇對幾個配角的刻畫相當出色,還有幾個出色的可以一提。和尚,表情扮相都出色,一個字——酷;黑雲寨大當家謝寶慶,那一口山西腔婉轉悠揚,無論要挾還是求饒,這個土匪演絕了。

也有一些不足,我自己的看法而已,提出來算是商榷。

開篇擊斃日軍一個大佐聯隊長,反而弱化了主題,使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變得不那麼強烈。事實上日軍一個大佐不是那樣好擊斃的。我想這可能是原作中抗日戰爭部分內容不足,編劇和導演為增加內容不得已作的補充。反掃蕩的那段補充就較好,這一段感覺有些過猶不及。類似戰例在八路軍戰史上我沒有見過,僅僅在國民黨軍的戰史中有一個戰例似乎相近。這就是常德會戰中五十七師擊斃日軍109聯隊長布上照一之戰,當時,日軍猛攻中國軍隊岸上門戶黃土山,守軍150師一部頑強抵抗,布上照一到前線督戰,其指揮群被撤退下來的五十七師鄧若波營發現,鄧營長遂指揮迫擊炮手如電視劇中的李雲龍那樣靠近布上,一炮中的將其擊斃。

騎兵連長孫常勝的死,我認為是個毀譽參半的鏡頭。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馮玉祥給鍾毅將軍的挽詞,取自《楚辭·國殤》。

獨立團騎兵連的全軍覆沒,寧死不屈,可以說是《亮劍》一片的亮點之一,特別是連長孫常勝最後獨臂單刀的衝殺,更是塑造了一個出色的藝術形象。但是,同一個參加過反掃蕩戰爭的老軍人談起,對方卻覺得這個情節白璧微瑕。他的第一個看法是李雲龍這個指揮官運用騎兵的能力不及格。

說起騎兵,在八路軍中,騎兵部隊和炮兵部隊同樣是寶貝疙瘩,但是騎兵部隊犧牲更大。這是當時作戰特點決定的。八路軍的正規炮兵部隊,最高以團為建製,主要的作用是作教導團使用的。和日軍的作戰中,由於裝備相差懸殊,八路軍基本沒有成建製使用炮兵的機會,培訓基層炮兵骨幹,或派出小規模的部隊參加基層作戰,使繳獲的火炮成為攻打日軍據點的重要武器,是炮兵當時最多的作戰方式。在反掃蕩作戰中,炮兵保存自己和裝備的任務,比多消滅一些敵人更為重要。但是騎兵部隊,雖然一樣是極受愛護的兵種,則被八路軍作為鋼刀的刀刃,屢次參加慘烈的惡戰。無論115師騎兵團、129師騎兵團、冀中騎兵團,以及大青山騎兵縱隊,都有悲壯而光榮的戰史。八路軍對於騎兵的使用,有自己的原則。

這個原則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速度和機動能力,在野戰中作為突破敵步兵陣地的突擊力量,來達到反封鎖的目的。實際上,八路軍是把騎兵當作現代化部隊中的裝甲部隊使用的。

騎兵比之於裝甲兵,最大的缺陷是防禦能力不足,甚至由於目標大,還弱於步兵。這也是傳統騎兵在現代戰爭中隨著火力密度的增大逐漸被淘汰的原因。實際上,熱兵器時代騎兵是用巨大的傷亡換取和敵軍距離的接近,然後用自己的突擊力撞開或攪亂對方防線,為步兵打開通道。因此,騎兵對於士兵的犧牲精神和忠誠要求更高,當時中國國共雙方的騎兵都頗有無愧於這種要求的部隊。但正因為如此,八路軍的指揮員對於騎兵的使用也特別慎重,因為騎兵訓練不易,而每一次突擊,都意味著騎兵部隊的重大人員傷亡。八路軍的騎兵部隊從高級指揮官到士兵基本都是十幾歲到二十出頭的年輕指戰員,原因和傷亡大很有關係。電視劇《亮劍》中增加了一個原作沒有的情節,即圍殲山崎大隊李雲龍拒絕騎兵參戰請求,最後被迫同意孫常勝騎兵連改步兵參加對山崎的最後突擊,部分地體現了這種指揮原則。

然而,在騎兵連最後一戰中,卻沒有體現出這種原則來。從影片來看,此戰原型是反掃蕩中針對日軍“鐵壁合圍”的突圍作戰。

“鐵璧合圍”是日軍崗村寧次部針對八路軍特點專門製定的作戰方略。我手中有一個原日軍翻譯官留下的當時照片,可以看到莊稼地裏日軍越野汽車排成長隊,車門打開,士兵在一旁持槍待命。根據此人的說明,所謂鐵壁合圍,就是日軍部隊部署好封鎖線,以優勢兵力向八路軍根據地發動“掃蕩”和切割的同時,其機動部隊以照片中的狀態靜待八路軍部隊轉移的開始,一旦八路軍開始轉移,日軍即利用其先進通訊技術通知最近的機動部隊投入追擊,隻要粘上八路軍,周圍的其他日軍就會紛湧而來。善於轉移機動的八路軍在平原上,受到封鎖線的阻礙,是無論如何無法和日軍的越野汽車賽跑的。封鎖線,電台和機械化機動部隊是日軍“鐵壁合圍”的三大法寶。這給了我對“鐵壁合圍”的感性認識,這種針對性的部署是當時冀中、冀南、太行、嶽、綏中各區八路軍部隊反掃蕩作戰特別嚴酷的重要原因。為何建國以後的抗戰材料中多寫百團大戰,局部反攻,卻很少寫反掃蕩呢,實在是因為反掃蕩我們損失太大,犧牲太多,最後還一度基本丟掉了冀中冀南兩大根據地,用一些老八路的話說,這是“走麥城”呢。

盡管戰局不利,但在這種戰鬥中,應該說八路軍各級指揮官都表現出了“豁出去”“下血本”的作戰精神,絕少怯戰。所以各部寶貴的騎兵部隊均投入戰鬥。在這種戰鬥中,騎兵幾乎不變的職責,就是為步兵和機關百姓在封鎖線上開路。其中最典型的是冀中騎兵團和一二九師騎兵團。至今冀中的老戰士還能回憶起精疲力竭的步兵拉著騎兵的馬尾巴突出重圍的情節。這種激戰中,騎兵成為突破日軍封鎖線的尖刀,戰功赫赫,但也損失極為慘重,冀中騎兵團的團長政委先後陣亡在火線上,部隊基本打光。

可是,這種犧牲是有價值的,騎兵本來就是為了這個作戰目的而訓練的。

李雲龍獨立團在突圍中讓步兵開路,騎兵卻和粘上來的敵軍糾纏在一起,從軍事角度就有些問題,沒有能夠發揮騎兵的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