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被官府欽定為《衢州教案》上呈。事後,各國使節壓迫清庭嚴懲凶手,責令衢州官府賠銀五萬多兩,劃地十畝重建教堂,至此全事尚未平息,餘黨抓捕明裏暗裏正在進行當中……王姓書友聽到徐大人對此事諱莫如深,禁止別人議論------一桌人又在酒桌上放開手腳劃拳行令暗較著酒量不提……
按照風俗,這日下午新郎官需得備上香紙,朝各自祖上的墳地祭拜祖宗。以求得祖上保佑其婚後子嗣興旺,生男成龍,生女為鳳。就這麼大點地方,孔氏,雷氏,汪氏的共同墳場都在一個叫鳳鳴崗的地方。那裏樹木茂盛,曆有三株參天古木,從東到西一為銀杏,名曰“白果”,其木合五圍高十數丈,夏秋季節掛滿指頭大小晶瑩剔透的果實。果實成串累坨,其木凡人知曉開始,經年產出果核三兩百斤。覆地雖不及旁的楓樟兩樹,卻獨有傲天之風骨,人見之不由地心生敬畏之情。其樹蔭裏罩著雷氏世世代代的祖宗。那些墳墓有的僅剩一土包,有的隻是一篷亂草,曆經曆史的風雨,墓碑消失了,墳堆衝平了,有的墳包間又起了新的墳頭。新起的墳頭前立著的墓碑刻著乾嘉至今的紀年……隻有一處十分的特別:那是一處墳不像墳,廟不像廟的建築,高不過人肩,闊不及廟門,由兩根石柱,一塊石碑構成,頂覆著經過雕刻的披簷石板。這個建築就在銀杏盤曲的根枝中存在了百年千年?誰也不清楚它的來曆。隻是雷氏人看重它和白果樹勝於自己的性命------
挨著白果樹四五百步開外,又有一株充滿滄桑的楓香樹,楓樹十抱難圍,中間早已腐朽成空,樹腹中可擺下一桌酒席。其樹虯根盤曲古木新枝。打從南宋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年)孔氏第四十八代孫孔端友笈負孔老夫子、亓官夫人楷本像,扈蹕南遷。朝廷設文廟於衢州,封部份廟產於斯地,故孔氏有一部後裔安家於黃泥山。自從起了煙火,就有百年老人,孔氏將南渡後,合第一位跟孔端友同輩的堂中兄弟埋在這裏。那是一座考究的墓葬,青石漿砌的墳堆,墓前立著一對石人、一對石馬,曆經八百多年,始終伴著孔氏的後人。其它的墓葬在它麵前隻不過是一堆堆黃土罷了;平了一個舊的又添一個新的。人們習慣於將自己的屍骨埋於祖宗的懷抱中。再往西四五百步,立著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樟樹——那是汪姓人家的祖宗樹。汪姓來源於義烏佛堂鎮。那一年始祖挑著貨郎擔一路雞毛換糖生意做到這裏,看見此地的風景汪姓始祖自認為懂得陰陽五行,認定其處是一塊風水無可限量的寶地。黃泥山前麵是一遍平展的良田,過不五裏便是滾滾不息的衢江。整個黃泥山地方處在一塊平展的高地上。從村後的崗背(亂墳崗)開始,地勢起了變化,東邊是從綿綿不絕的千裏崗大山裏彙聚來的一條小溪,小溪到了村後背自然地汪積著一個百十畝大小的淺潭。溪水到這裏積澱後,才緩緩彙入衢江中。在汪姓的始祖看來這是一個天生的龍潭。西邊,在高地的旁邊,立著一個千畝大小的小丘。丘上長著突兀的奇狀怪石,嶙峋的山上,百木興盛,蔭雲遮天,這不是天然的虎山嗎?左青龍右白虎這不是寶地是什麼?何況,綿延的千裏崗山脈,從此間開始一直後延,這說明此地前途平坦,後有靠山,青龍護東,白虎佑西,這樣的地方汪姓始祖不肯走了。從此擱下貨郎擔,搭了個火夾棚,買了把二爪子鋤,開起荒來;先種番薯後種橘,農閑時節挑起貨郎擔,不二年就置起了一份家業。又二年在當地官渡鎮上娶了個堂客回來成家,日後百事順當,子孫滿堂。直至今日,汪姓在黃泥山地方已有三百多人丁,分支近百家。隻是,汪姓從未發過跡,祖上的墳穴清一色是草包。至今日,當初埋葬始祖的紀念樟樹已把整個墳包侵吞了,讓人怎麼也看不出樹根裏出現過什麼墓葬。隻是那棵樟樹吸著死人的膏腴,枝繁葉茂蓋過旁邊那兩株古木。
在差不時候裏,三位新郎官分別提著祭品出現在亂墳崗裏。孔祥和來得最早,伊由那個壺瓶蹲叔叔挑著一個祭盒,一個香籃。祭盒裏放著一個豬頭,豬頭口裏含著豬尾表示全豬。一隻汆好的公雞,公雞高昂著頭,留著三根翎毛,脖彎裏夾著一塊圓圓的雞血,肚裏還放著洗刷幹淨的雞內髒。一碗堆尖的白米飯。米飯上放一塊油鑊裏炸得兩麵金黃的四方豆腐。一個大紅喜字由一根結籽的柏樹枝插著。豬頭和公雞上麵都有柏枝和紅喜字。祭盒和香籃的柄上裹著紅紙,香籃裏放著一疊燒紙和金銀箔折的元寶。孔祥和和他的叔父一路聊著話一前一後去向墳場。作為長輩,叔父交代了一些讓人生厭的做人道理。孔祥和卻知書達理地表示接受。到了墳場,孔祥和的叔叔把祭品先擺在始祖墳前的石人石馬中間的一塊拜石上。孔祥和親手將祭品恭敬地的擺在始祖的墳前,從香籃裏拿出一疊燒紙用洋火點燃,放進墓前的缽頭火塘裏燒著。又捧出金箔銀箔元寶一起燒起來。這時、伊的叔父已從香籃裏取出一把紅香來,放在火苗上點燃。整把香串著火苗燒起了明火,孔叔父熟練的把香頭扇麵狀在手中分開,對空劃兩下,明火就熄滅了。孔三叔分給了孔祥和三炷香,孔祥和從三叔那裏接過香,雙手捧在手中,就地跪了下去,朝始祖畢恭畢敬的拜了三拜。一旁的孔三叔這時出聲說話了:“孔門的老祖宗啊,今日你的子孫孔祥和要成家成人了。祈求祖上保佑伊婚後子孫滿堂,生子成龍,生女成鳳,後輩這裏給你跪下了。”說著話孔三叔也正兒八經的跪了下去,拜了三拜。然後兩人起身把香火插進香塘。孔祥和親手在始祖的墳頭上壓下一塊大紅喜字。然後一個提香籃一個提祭盒,到了自己親太公的墳前,複又做了一遍重複的事,然後的禮數就隨便起來。對著先逝的孔門先人,一個燒紙,一個插香,也費了將近一個時辰才完成這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