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因斯坦開始對這種互相仇視的教義產生了憎惡,為什麼?為什麼德國人就可以這樣驕傲?在學校裏,愛因斯坦顯得更加孤寂。
不管有多麼重的學習壓力,兒童時期的孩子的生活也應是五彩繽紛的,但是愛因斯坦卻十分沉默,即使別人拉他出去玩,一會他也會回來,因此,同學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木頭”。一年的學習生活結束後,愛因斯坦並沒什麼特殊的表現,成績平平。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林是位音樂天賦很高的女性。在家裏,母親在晚飯後經常彈奏幾曲鋼琴,優美的旋律在房間裏回蕩。每當這個時候,愛因斯坦就會來到媽媽後麵,專注地聽著。
波林見此情景,也希望兒子能從音樂中尋找到美,完善自己的性格,加強自己的修養。
於是,波林就給愛因斯坦請了一個家教,每天晚上教一個小時。老師非常認真,他十分嚴厲地教愛因斯坦反複練習指法。可是愛因斯坦討厭這種枯燥的練習方法,但他的父母卻堅決讓愛因斯坦學下去,並且采取了強硬的態度。
第二年,希爾曼夫婦也覺得不應該勉強小愛因斯坦了,於是,他們決定改變主意,讓他學習小提琴。小愛因斯坦這一次像是找到了感覺,他開始主動、積極地練琴。而且,因為他有一些音樂基礎,進步也非常快。從此,小提琴伴隨著他的整個生命過程,直到他去世。
當愛因斯坦10歲的時候,他進入了路易波爾德中學。
在中學裏,用的全是灌輸式的教學法,學校和老師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喜歡這種方式,隻是一味地講。雖然是在學校裏,卻像軍營一樣十分重視軍事訓練。愛因斯坦十分生氣地說:“以前覺得小學老師像上士一樣,現在,我覺得中學的老師像是中尉。”在這樣一所兵營一樣的學校裏學習,愛因斯坦感到壓力大極了。
有一天,叔叔雅各布來看他,見他這樣悶悶不樂,就給侄子講了有關畢達哥拉斯的一些事情,愛因斯坦聽得十分認真。
隨後,雅各布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並對愛因斯坦說:“在直角三角形裏,有一個定理,它的斜邊的平方,等於其他兩邊平方的和,這也就是中學學到的畢達哥拉斯定理。”
愛因斯坦兩眼放光地問道:“是真的嗎?”
雅各布見侄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就故意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證明一下嘛!”
雅各布走了之後,愛因斯坦下決心一定要證明出這個定理。他開始反複地思索,不停地在紙上畫著、寫著。已經是深夜了,母親波林不忍心看著兒子受折磨,就說:“阿爾伯特,證明不出來就算了,明天去問叔叔吧。”
“不,媽媽,我一定能證明出來的。”愛因斯坦頭也不抬地繼續他的證明。
過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一聲歡呼:“我做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