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1922年初,在愛因斯坦回柏林不到半年的時間,法國物理學會又一次發來邀請信,真誠地邀請他赴巴黎講學。
愛因斯坦經過考慮後覺得,和平的腳步應該在德法兩國之間邁開,於是在3月底,他決定隻身前往巴黎。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個在法國公開露麵的德國人。
愛因斯坦從車上走下還沒來得及寒暄幾句,朗之萬就接過了愛因斯坦手中的旅行包,帶著他迅速離開了站台,穿過地下通道後,沒有走向車站的大門,而是向一個側門走去。
法國物理學會為了確保愛因斯的安全問題,為他舉辦的演講會規模不是很大,參加的也隻是一些學術界可靠的人士,都是憑證入場的。
愛因斯坦謙虛地解答了學者們的一些提問,並認真地指出了他與馬赫理論在根本上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科學界見到了傳聞中的愛因斯坦果然是虛懷若穀,絲毫沒有名人的那副洋洋自得的神色,因而對他的人品更加敬重了。
但是,愛因斯坦的巴黎之行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
與美國、英國的科學院不同,著名的巴黎科學院拒絕接受他擔任名譽院士,在這個以保守和偏見聞名於世的高級學術機構裏,有30個院士聯合簽名,他們不同意接受愛因斯坦。如果科學院請來了愛因斯坦,他們將集體辭職。
德國還沒有參加國際聯盟,法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辦法讓一個敵對國家的科學家走進他們的中間。
由於這件事情是始料未及的,科學院對此事覺得非常難堪。好在愛因斯坦從朋友那兒聽到了這件事,他十分堅決地回絕了巴黎科學院的邀請,避免了朋友們的尷尬。
在巴黎,相對論的創始人雖然沒有像訪問其他國家那樣受到隆重的歡迎,但愛因斯坦對於自己的這次旅行卻十分滿意。他覺得,榮譽和掌聲都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這次訪問邁開了德、法兩國人民溝通的第一步。
愛因斯坦離開巴黎返回柏林後,沒過多久,就接到了一封來自日本的邀請信,誠懇地邀請他去日本講學。
1921年的秋天,愛因斯坦和艾麗莎從馬賽乘船出發,去往東方之國的日本。途中,他在新加坡及中國的上海等地都作了短暫的停留,所到之處,受到了東方人民的熱情歡迎。
12月初,愛因斯坦偕同夫人一行順利地到達了日本的神戶。慕名而來想見一見這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國度的世界偉人的市民們,早已擠滿了碼頭。
日本人的溫文爾雅、謙卑有禮,給愛因斯坦留下了一個美好印象。
由於愛因斯坦的演講都得靠翻譯才能轉達給聽眾,對此愛因斯深感不便,一連4個小時下來,愛因斯坦自己都有些厭煩了,可是他掃視了一圈台下才發現,所有的聽眾仍然如剛來時那樣,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同時也沒有一點交頭接耳的聲音。
在這期間,彬彬有禮的日本聽眾,隻是靜靜坐在那裏傾聽,場下從未響起過演講會上那撼天動地的掌聲。
愛因斯坦很憾慨地說:“艾麗莎,這個民族真是讓人佩服,不卑不亢的禮節可堪稱世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