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創建研究所
1891年,諾貝爾心情沉重地離開了曾給他帶來快樂與幸福的法國,來到了意大利的聖莫雷,它是意大利的一個海濱城市,美麗而寧靜。
諾貝爾選中了這樣一個天堂般的小城作為他的最後歸宿,他住在一所新裝修的別墅裏,裏麵帶有一個大花園,周圍環繞著桂圓、棕桐樹和花壇,他可以在此俯視碧藍的地中海。那裏的氣候對他的支氣管有益,並且能有助於治好他的慢性中風。他還在此建立了一個研究所,其中包括圖書館、實驗室和發電所。
在意大利,諾貝爾仍沒有安於已得的名譽,而是因為工作需要仍沒完沒了地奔走。他訪問了他的工廠和公司所在的10多個國家。旅途中,他總是攜帶著一隻特製的手提箱,裏麵裝有筆記本、信箋以及他自己設計的自來水筆。即使在火車、輪船和旅館的房間裏,諾貝爾都在埋頭工作。
勤奮和努力一直是他不變的工作信條。他一掃在法國受挫時的陰鬱心情,又顯得歡快自得、滿麵春風,不僅更能安心於火藥的研究,而且對於以往曾閃現在他心靈中的許多構想,以及醞釀已久但一直無法著手的各項研究,也可以一一進行了。
諾貝爾作為一個發明家,決不僅僅限於對炸藥的不斷改良、改進,他具有天才的想像力和超群的毅力,不僅有別出心裁的靈感,而且有堅持不懈的努力。
他的想像力遍及各個方麵,除了人造纖維、人造皮革、人造寶石等應用化學外,他對於電學、光學、機械學、槍炮學、生物學和地理學也有興趣。
當時諾貝爾的人造寶石研究還屬於初創時期,他合成的人造寶石實在太細小,以至於隻能在顯微鏡之下才能觀察欣賞,而沒有達到實用的程度。現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人造寶石,就是以諾貝爾的這一發明為基礎,改進發展後才合成的。
聖莫雷研究所成了諾貝爾從事各種發明的根據地。在這裏,諾貝爾進行了最後5年高度緊張的工作。他在炸藥領域的最後發現,即所謂“改進型無煙炸藥”,即為了適應某些特殊目的而進一步改進了的混合無煙炸藥,就是在這裏研究出來的。
同時,他還發明改進了許多武器。
以往的舊火炮的炮彈隻能對準視線所及的物體,萬一沒有瞄準,還要重新調整炮口。如果炮彈落在目標前方,炮口要往下按;如果炮彈在目標後麵,炮口就要往上抬,總得經常移動。有時候經過好幾次調整,還不一定能擊中目標。諾貝爾自己設計了一種大炮,使用他發明的大炮,隻要測出正確的距離,並調整火藥的裝藥量以及炮口的瞄準方向,稍加計算就可以絕對命中目標。不久,炮擊就可以在不可見的雙方展開,就像海軍艦隊,雙方互不可見,彼此處於遙遠的距離之外,但炮擊仍激烈地進行。這歸功於諾貝爾對大炮的改良。此外他還製造了一種無聲槍。
他的非炸藥發明專利有氣體計量器、酸類蒸濃器、防爆鍋爐、彈殼無聲退出法、改良電池、改良電話與發動機、人造絲噴絲頭等。
炸藥被越來越多地用於製造武器,越來越多地用於戰爭。這與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的初衷大相徑庭,他從沒有任何去征服別人的領土和掠奪他們財產的意願。由於奔波於世界各地的工作,他甚至是一位具有烏托邦思想的自由世界主義者。所以,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他都曾痛斥戰爭,把它比之為一切罪惡的魁首。
1892年,諾貝爾出席了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的國際和平大會,從此他把自己的經濟利益和他在公共福利方麵的活動截然分開,開始致力於和平事業。這是他第一次得以在世界大眾麵前正式表明自己的和平思想。
創立諾貝爾獎
諾貝爾不但是一位發明家、企業家,還是一位慈善家。他常常出資金和技術,對很多年輕的發明家、工業家以及給人類幸福謀利者給予支持與幫助。
永遠以改善人類的生活狀況為目的,熱心幫助別人,以推動科技文化的發展,這就是諾貝爾的品質,這種品質在他去世後更加光耀人心。
1896年12月10日淩晨兩點,在冬季最為寒冷的深夜,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終因腦溢血而結束了他艱苦奮鬥的一生。
在聖雷莫的別墅裏,這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巨人在疾病襲來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給他的助手及好友索爾曼寫一封關於新型的硝化甘油炸藥的信件。信的末尾說:“一旦到了我能夠的時候,我就將回到這個使我們感興趣的題目上來。”
信尚未寄出,疾病就襲倒了他,從發病到最後合上眼,隻有短短的幾個小時。命運竟是如此地無情,他的仆人們甚至來不及通知他的兩個侄兒及他的好友。諾貝爾自己多次擔心過的不祥預言變成了事實:“臨死之前,周圍隻有雇傭的仆人,而沒有任何一位親人用他的手輕輕地幫我合上雙眼,並且小聲地說幾句溫柔真誠的安慰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