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浪跡天涯為《本草》
明代中葉以後,講求實際,崇尚實踐,主張經世致用的社會思潮興起,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知行並進”的觀點,對李時珍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重修《本草》時,他就強調,本草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安吾儒格物之學”,他主張:“醫者貴在格物”。所謂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李時珍決定深入到窮山僻壤、荒山野地、販夫走卒、平民百姓中去實地考察,訪采四方,取得第一手資料。
父親逝世後,明代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李時珍時年47歲,開始了籌劃已久的“搜羅百世,訪采四方”之行。他帶著徒弟龐憲和次子建元出去作藥物查訪。龐憲曾患重病,經李時珍診治,無恙後拜李時珍為師。他為人忠厚老成,踏實肯幹,又聰慧伶俐,不僅醫學上長進快,而且藥學上也很有見識。李時珍因陪父治病,不能分身,龐憲常受李時珍之托,到各地采集許多藥物標本。次子建元,擅長繪畫,可以幫助李時珍現場繪製藥物標本圖樣。
他們三人結伴從蘄州出發,先到漢陽,然後取道襄河北上。他們有時搭船,有時乘車,有時徒步,有時雇毛驢騎著漫遊。三人每天行止不定,遇到藥物樣本多的地方,就細心考察,多采一段時間;沿途遇到病人,就停下給人看病,管治不收錢;遇到販夫、走卒,鈴醫,三三五五一起同行,可以提供單方、草藥、醫療信息的,就向他們請教,收集可以采錄的資料。因此,他們往往是走走停停,住宿也無一定,全隨考察需要而定。
有一次,李時珍三人乘坐一條漁船出去搜集資料,一位老漁夫聽說李時珍是郎中,就從魚簍中提起一條半大的鯉魚問李時珍:“郎中先生,你說說,這麼大的鯉魚能治什麼病?”李時珍謙虛地說:“我知道一些,但是不全。請大伯告訴我。”
老漁夫說:“這麼大的鯉魚,用它煮著吃,可以治咳嗽,利小便。用來熬粥可以治突然發作的耳聾;用三升醋煮一條大鯉魚,熬成汁吃,可以消水腫;用鯉魚血,可以治小兒火瘡;把鯉魚的腸子燒成灰可以驅逐爬進耳朵裏的小蟲子;用火焙幹研成末,用涼開水衝服,可以治卡在喉嚨裏的魚刺,那魚刺會自動跳出來,可神了。”
李時珍笑著說:“老伯前麵講的,我聽說過一些。最後兩條,我還真不知道。不過以後我會找機會試試。”李時珍凡事都實事求是,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從不說假話。
有一回,李時珍為了搞清楚“舍命吃河豚”到底是怎麼回事,向一位漁民請教。這位漁民為了報答李時珍給他治好過重病的恩情,特別做了一道鮮魚給李時珍吃。這條魚肉質又細又嫩,味道實在鮮美。吃過後,漁民才告訴李時珍說這是河豚,李時珍第一次領略到河豚的可口,隻是他仍不知為什麼叫“舍命吃河豚”。漁民告訴李時珍,吃了河豚的脂油、內髒,會使人舌頭發麻;吃了河豚的魚子,會使人的肚子發脹;吃了河豚的眼睛,會使人眼睛發花。總之,吃河豚不得法,就會送命的。李時珍根據漁民介紹的經驗,他使用“油麻,子脹,眼睛花”的諺語來告誡人們,吃河豚千萬要小心,這些部位不清除幹淨,吃了就會中毒,甚至死人。
李時珍還親自下過煤窯,到過煉鉛煉汞的作坊,研究礦山工人中毒現象和職業性疾病。他把許多植物連根采回來仔細研究比較,發現萃、蓴、萍屬同一類,豬羔草、稀薟草、地菘也屬於同一類。李時珍從藥農那裏搞清楚了澤漆和大蛾不是曆代本草記載的那樣是同一藥物,而是兩種藥物。他從道士那裏學習了異汞、土黃(砒劑)的製作方法和藥用價值;他從鈴醫那裏知道了麻黃、蟾酥毒的藥用方法;他從獵人漁夫那裏知道了許多動物髒器的藥用價值。李時珍、龐憲、李建元三人背著藥筐,到山林、田野、江湖、工礦去觀察、采集藥物標本,廣泛收集民間治病的經驗,虛心向各地老百姓學習、請教。農民、漁夫、獵人、樵夫、藥農、果匠、工匠、礦工、串街鈴醫、山野道士,都成了他們的老師和朋友。
有一次,李時珍借住在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個小孩,臉頰發黃腫脹,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李時珍心想,從外表看,這小孩可能得了“小兒積食”,等這次上山采藥回來,得空給這小孩子治治。
十來天後,李時珍一行三人從山上回來了。李時珍正惦著給這孩子治病呢,誰知道他發現孩子走近他時,竟然紅光滿麵,歡蹦亂跳沒有一絲病容了。李時珍好生奇怪,便忙問孩子的父親:
“大叔,你這孩子服過什麼藥,好得這麼快?”
這個四十開外的莊稼漢,回答得十分幹脆:“這孩子沒有服過什麼藥。不瞞您說,我們家太窮了,哪來錢請郎中、買藥呢?”
李時珍十分納悶,又找來這孩子問道:“這十來天,你除了在家吃飯外,還吃過什麼東西?”
小孩搖搖頭,沒有說話。他把手伸進衣兜裏,忽然,好像想起了什麼似的:“啊,我想起來了。”一麵說,一麵從衣兜裏摸出幾個小紅果子來:“前幾天,我到山上玩,看見小樹上結著這種紅果子,摘下一嚐,酸甜酸甜的。這幾天我天天都上山摘它來吃。不信,你嚐嚐。”孩子把果子遞給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