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本草綱目》問世
李時珍經過大半生努力,收集了幾個屋子的豐富資料,其中有從八百多部書籍中摘錄下來的文字,有成千上萬份植物、動物、礦物標本和繪圖。現在等待他去做的,是如何將這些文字和實物,有條理有係統地寫進他重修的《本草》中去。
李時珍仔細地研究過前人所編《本草》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從《神農本草經》到唐慎微的《證類本草》,諸多版本的主要成就在於:概述本草理論與載錄藥物相結合;描述藥物形態與繪製藥圖相結合;引證前人論述強調注明出處;彙集單方驗方於藥物之後等等。雖然如此,李時珍深感各種《本草》有一個通病:對於藥物的分類,都是沿用《神農本草經》的方法,把藥物分為3類,上品、中品、下品。即上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藥“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藥“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李時珍在鑽研典籍,實地考察中,痛感這種分類方法弊端極多。用這種分類方法,草石不分,蟲獸無辨,雜亂無章。“或一藥而分數條,或二物而同居一處,或木居草部,或蟲入木部;水土共居,蟲魚雜處;玉石不分;名已難尋,實何由覓。”究竟用什麼方法來重修《本草》呢?李時珍為此已研究了十多年,而且已經理出頭緒來了。
李時珍35歲時,在閱讀朱熹的《通襤綱目》中,發現《通監綱目》的分類方法很科學,朱熹和其弟子們在編撰中建立的“綱目”體例,以“綱”帶“目”的分類法很有參考價值,何不以“綱目”體係來重修《本草》呢?李時珍經過反複研究後,認為這個體係很好,幹脆把書名也叫做《本草綱目》。於是,李時珍重修的《本草》建立了嶄新的分類體係。李時珍把從典籍中抄錄的資料,考察中采集的標本、繪製的圖樣,都按自己擬定的“綱目”體係分門別類保存。經過十多年來的探索,幾經調整,逐漸定型下來,建成一套查找、保存都十分方便的科學分類方法。
李時珍把近兩千種藥物,按照自己建立起來的科學體係,設立了3個綱目係統,要檢索某一味藥,了解它的產地、性狀、主治、修治方法,就如同從《辭源》中查找一個詞條,非常簡便。
它的3個綱目是:一、以部為綱,以類為目;二、以類為綱,以藥為目;三、以藥為綱,以8項分析為目。
《本草綱目》還編寫了《百病主治藥》的綱目係統。李時珍以病名為綱,以辨證用藥為目,將藥物按其性能和主治進行分類,組成了《百病主治藥》的綱目係統。共立 113項病症,包括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五官科等。每項病症下列舉主治藥物,供醫家臨床選用,按病查藥,一目了然。《百病主治藥》實際上是一部獨立的醫學著作,這一部分編在《本草綱目》正文前麵,主要是為了促進醫藥結合。
於是,這部明代中葉的巨著《本草綱目》在李時珍一家四代辛勤努力下,由李時珍主編,李言聞參謀,長子建中和次子建元幫助校正書稿,三子建方和四子建木進行重訂,孫子樹宗、樹勳、樹聲等進行分類分項類編,樹木幫助謄寫,書中1千多幅精美的插圖,是次子建元親手繪成。李時珍的兩個弟子,龐憲和瞿九思,則是從頭到尾得力的助手。
《本草綱目》在李時珍的奮力拚搏下,從搜集資料開始,整整經曆了27個春秋,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秋,脫稿完成。
這一年,李時珍60歲。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年。
公元1579年,李時珍帶著作品四處聯係出版事宜。最後,李時珍懷著一線希望,到江蘇太倉去找王世貞。
王世貞曾任過湖廣按察使,是一個學識淵博、談吐風雅,思想開放的文人。李時珍曾為他看過病,兩人頗談得來。
到了王世貞家,李時珍說明來意,打開自己的行囊,將書稿放在書案上,請王世貞過目。李時珍向王世貞詳細陳述了自己重修《本草》的緣由與目的,介紹了全書內容及27年來的寫作經曆,懇求王世貞以他的名望鼎力扶植、推薦,使《本草綱目》得以印刷發行,流布天下,造福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