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蟲魚之三

周作人

我對於植物比動物還要喜歡,原因是因為我懶,不高興為了區區視聽之娛一日三餐地去飼養照顧,而且我也有點相信“鳥身自為主”的迂論,覺得把他們活物拿來做囚徒當奚奴,不是什麼愉快的事,若是草木便沒有這些麻煩,讓它們直站在那裏便好,不但並不感到不自由,並且還真是生了根地不肯再動一動哩。但是要看樹木花草也不必一定種在自己的家裏,關起門來獨賞,讓它們在野外路旁,或是在人家粉牆之內也並不妨,隻要我偶然經過時能夠看見兩三眼,也就覺得欣然,很是滿足的了。

樹木裏邊我所喜歡的第一種是白楊。小時候讀古詩十九首,讀過“白楊何蕭蕭,鬆柏夾廣路”之句,但在南方終未見過白楊,後來在北京才初次看見。謝在杭著《五雜俎》中雲:

“古人墓樹多植梧楸,南人多種鬆柏,北人多種白楊。白楊即青楊也,其樹皮白如梧桐,葉似冬青,微風擊之輒淅瀝有聲,故古詩雲,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予一日宿鄒縣驛館中,甫就枕即聞雨聲,竟夕不絕,侍兒曰,雨矣。予訝之曰,豈有競夜雨而無簷溜者?質明視之,乃青楊樹也。南方絕無此樹。”

《本草綱目》卷三五下引陳藏器曰,“白楊北土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其無風自動者乃楊移,非白楊也。”又寇宗奭雲,“風才至,葉如大雨聲,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但風微時其葉孤極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長葉重大,勢使然也。”王象晉《群芳譜》則雲楊有二種,一白楊,一青楊,白楊蒂長兩兩相對,遇風則籟籟有聲,人多植之墳墓間,由此可知白楊與青楊本自有別,但“無風自動”一節卻是相同。在史書中關於白楊有這樣的兩件故事:

《南史·蕭惠開傳》:“惠開為少府,不得誌,寺內齋前花草甚美,悉鏟除,別植白楊。”

《唐書·契苾何力傳》:“龍翔中司稼少卿梁脩仁新作大明宮,植白楊於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數年可茂。何力不答,但誦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之句,脩仁驚悟,更植以桐。”

這樣看來,似乎大家對於白楊都沒有什麼好感。為什麼呢,這個理由我不大說得清楚,或者因為它老是籟籟的動的緣故罷。聽說蘇格蘭地方有一種傳說,耶穌受難時所用的十字架是用白楊木做的,所以白楊自此以後就永遠在發抖,大約是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但是做釘的鐵卻似乎不曾因此有什麼罪,黑鐵這件東西在法術上還總有點位置的,不知何以這樣地有幸有不幸。(但吾鄉結婚時忌見鐵,凡門窗上鉸鏈等悉用紅紙糊蓋,又似別有緣故。)我承認白楊種在墟墓間的確很好看,然而種在齋前又何嚐不好,它那瑟瑟的響聲第一有意思。我在前麵的院子裏種了一棵,每逢夏秋有客來齋夜話的時候,忽聞淅瀝聲,多疑是雨下,推戶出視,這是別種樹所沒有的佳處。梁少卿怕白楊的蕭蕭改植梧桐,其實梧桐也何嚐一定吉祥,假如要講迷信的話,吾鄉有一句俗諺雲,“梧桐大如鬥,主人搬家走”,所以就是別莊花園裏也很少種梧桐的。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梧桐的枝幹和葉子真好看,且不提那一葉落知天下秋的興趣了。在我們的後院裏卻有一棵,不知已經有若幹年了,我至今看了它十多年,樹幹還遠不到五合的粗,看它大有黃楊木的神氣,雖不厄閏也總長得十分緩慢呢。——因此我想到避忌梧桐大約隻是南方的事,在北方或者並沒有這句俗諺,在這裏梧桐想要如鬥大恐怕不是容易的事罷。

第二種樹乃是烏桕,這正與白楊相反,似乎隻生長於東南,北方很少見。陸龜蒙詩雲,“行歇每依鴉舅影”,陸遊詩雲,“烏桕赤於楓,園林二月中”,又雲,“烏桕新添落葉紅”,都是江浙鄉村的景象。《齊民要術》卷十列“五穀果瓜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下注雲:“聊以存其名目,記其怪異耳,愛及山澤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種者,悉附於此,”其中有烏桕一項,引《玄中記》雲,荊陽有烏臼,其實如雞頭,迮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豬脂。《群芳譜》言,“江浙之人,凡高山大道溪邊宅畔無不種”,此外則江西安徽蓋亦多有之。關於它的名字,李時珍說,“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曰,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我想這或曰恐太迂曲,此樹又名鴉舅,或者與烏不無關係,鄉間冬天賣野味有桕子舄(讀如呆鳥字),是道墟地方名物,此物殆是烏類乎,但是其味頗佳,平常所謂局肉幾乎便指此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