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雖然不長,卻包含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現了自然權利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等重要革命原則。它言簡意賅,振聾發聵,為美利堅人民打破殖民枷鎖、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提供了銳利的理論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接下來,《獨立宣言》以確鑿的事實列舉了英王喬治三世壓迫北美人民的28條嚴重罪行,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喬治三世的目的是想把北美人民置於他的絕對專製的暴政之下,英王政府已經變成了人民的壓迫者,因為它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權利。
基於上述分析,《獨立宣言》最後向全世界宣告:“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成為、並依照公理也應該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宣言》宣布取消對英王效忠的義務,全部斷絕與英國的一切政治關係。
在大陸會議討論宣布獨立這一大事的日子裏,華盛頓懷著一種急切的心情密切地注視著會議的進展情況。
他是多麼地渴望早日發表有關獨立的文件來爭取有利的形勢。7月9日,華盛頓接到《獨立宣言》的正式文本後仍顯得異常激動。根據他的命令,當天晚間便向全軍宣讀了這一偉大的曆史性文件。興奮之餘,華盛頓以一種預言家的口吻告訴將士們:“《獨立宣言》將進一步推動每一位軍官和士兵以忠誠和勇敢來行動,領悟到現在在上帝的統轄下,他們的國家的和平與安全將完全取決於他們手中武器的勝利。”
1777年9月26日,費城陷落。
費城失陷後,華盛頓發揮其聰明才智,把軍隊整理得井然有序,與敵人周旋,也付出了較大損失,但從整個戰場上,卻配合了其他地區的戰鬥,因為他有力地牽製了柏高英部隊。
自從6月初柏高英率部從加拿大侵入美國北部以來,其攻勢可謂無堅不摧,一帆風順:7月6日,奪取北部重鎮提康德羅加。7月7日,攻入哈巴特頓。7月29日,又攻占了哈得孫河上遊的軍事要塞愛德華堡。
但是,柏高英不久就發現,自己日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兵員損失嚴重,戰線卻越拉越長,既很難得到後方基地的補給,又遲遲見不到郝將軍的援軍,柏高英的英軍就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四處飄零,無依無靠,同時又受到美國正規軍和地方民兵的重重圍困,每行動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麵對這種情況,柏高英隻好停止進攻,在原地等候補給和援軍,與美軍迎麵對峙。
時至8月中旬,柏高英部隊的軍用物資已消耗得差不多了,糧草也嚴重不足,軍中開始出現恐慌情緒,廣大將士怨聲載道。為了劫掠美軍的物資和糧食,顯示一下英軍的威力,柏高英派出一支700人的部隊向本寧頓方向撲來。驕橫慣了的英軍本以為不會遇到美軍的激烈抵抗,再加上地理環境不熟等原因,行動非常遲緩。當他們於8月16日到達本寧頓時,落入了約翰·斯塔克的民兵部隊早已埋伏好的包圍圈。刹時間,殺聲遍野,槍聲震天,英軍被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絕大部分被當場擊斃或俘虜,連指揮官皮姆也重傷身亡。
本寧頓戰役顯示了民眾參戰的巨大威力,也激發了廣大民兵的作戰熱情,他們紛紛組織起來,前來助戰。此時,華盛頓從中部地區調來的一支援軍也趕到了,從而使美軍的人數超過了英軍一倍以上。幾乎與此同時,一支趕來援助柏高英的英軍在斯坦威克斯堡遭到了阿諾德部隊的重創,狼狽地返回了加拿大。英軍欲進不能,後退無路,已經深深地陷入了戰爭的泥沼,隻能窮於應付,一籌莫展。為了搶劫糧草以補軍中急需,同時探測美軍的虛實,尋找一條生路,柏高英絞盡腦汁作最後的掙紮。9月中旬和10月上旬,他兩度親自率軍對美軍左翼發動突然襲擊。
9月19日,柏高英率一支精銳部隊偷偷地渡過哈得孫河,直奔奧爾巴尼而來。但阿諾德將軍早已獲得情報,在弗裏曼農莊附近設下了埋伏。英軍剛剛走到這裏,阿諾德率領美軍便從密林深處突然殺出,把英軍團團圍住,一頓痛打。英軍死傷過半,四下逃散,柏高英在幾名衛士的保護下慌忙擇路而逃,才算撿了一條性命。